DOC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

Black box (黑匣子)8 页 19.583 MB下载文档
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
当前文档共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刘正义,林鼎文――再论55SiMnMo钢贝氏体形态(华南理工大学).doc

再论 55SiMnMo 钢贝氏体形态 刘正义(华南理工大学) 林鼎文(华 侨 大 学,22690800) 摘要:本文讨论 55SiMnMo 钎钢连续空冷(正火)和等温条件下 所转变的贝氏体,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由铁素和富碳奥氏体组成, 无碳化物;后者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有碳化物。 一、引言 在上世纪 50 年代柯俊经典的总结了贝氏体的三种形态:(1)针 状无碳化物上贝氏体,由单相铁素体组成,这种贝氏体简称为 B1 型 贝氏体。针状无碳化物上贝氏体(B1)曾被苏联学者误称为魏氏组织, 柯俊给予纠正,证明它是无碳化物上贝氏体,但在国内至今仍有很多 人只知道铁素体魏氏组织却不知道那就是针状无碳化物上贝氏体。 (2)羽毛状有碳化物上贝氏体,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两个相组成,不 连续的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两侧,简称为 B2 型贝氏体,它类似粗片 状珠光体,但它与粗片状珠光体有本质上的不同,珠光体中的铁素体 两侧的碳化物是连续的片状,铁素体的含碳量是平衡浓度(≤0.02%C); 而 B2 型贝氏体铁素体两侧的碳化物是不连续的链状,铁素体的碳浓 度是过饱和的(≥0.02%C),B2 的宏观硬度远高于粗片状珠光体。 (3) 针状有碳化物下贝氏体,在针状铁素体上有 Fe2C 呈一定角度分布, 简称 B3 型贝氏体,它的硬度很高,仅次于马氏体。柯俊总结的三种贝 氏体形态特征,以及后来邦武立郎分别用B1、B2、B3符号代表之, 都为国际认可。 55SiMnMo 钢正火(连续空冷)的贝氏体属无碳化物上贝氏体, 1 它由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组成,呈条状或粒状,其形貌是条状铁素体 和条状奥氏体平行相间组成,或者粒状的铁素体和粒状奥氏体相邻组 成。这是另一种特殊的无碳化物上贝氏体,不同于经典的三种贝氏体 形态,刘正义、林鼎文、黎炳雄在 2011 年长沙钎钢钎具会上建议命 名为 B4 型贝氏体。 二、相变动力学曲线 钢的等温相转变动力学曲线,简称 C 曲线(或叫 S 曲线),连续 相转变动力学曲线也简称 C 曲线,或称叫 CCT 曲线。55SiMnMo 钢相 变动力学 C 曲线如图 1(a)(b) (b)等温条件下 C 曲线 (a)连续空冷条件下 C 曲线 图1 55SiMnMo 钢相变动力学曲线 C 曲线和 CCT 曲线都反映了过冷奥氏体的四种相转变,即先共析 转变,上贝氏体转变,下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和时间范围 (过程)。两种转变曲线上的上贝氏体区都比较宽,表明过冷奥氏体 在等温和连续冷却条件下都比较容易获得上贝氏体组织。然而等温和 2 连续空冷(正火)所转变的上贝氏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上贝氏体。在 测定 C 曲线时没有提供相应的金相照片,只知道在某温度,某时间有 多少贝氏体转变,但不知道在某一时间(指长时间)所转变的贝氏体 是 B2 还是 B4 型,连续冷却条件下的贝氏体是 B4 型,已有大量的研究 工作和论文讨论 B4 型贝氏体。 长期以来,关于 55SiMnMo 钢金属学问题研究,有很多文章、技 术总结、报告都谈到等温和正火(连续空冷)贝氏体,但都没有注意 两种贝氏体的形貌和形态是有本质上的差异。 三、等温和正火(连续空冷)的金相组织 (1)55SiMnMo 钢等温转变的上贝氏体 等温转变的上贝氏体如图 2 (a)、 (b) , 4 2 2 2 2 (a) 500℃(C 曲线鼻点)等温 5 分钟,箭头 2 指 型 B2 型贝氏体,其他是 B4 型贝氏体,500X 3%Nital. (b)560℃等温 15 分钟,箭头 2 指 B2 贝氏体,箭头 4 指 B4 型贝氏体。 其他是马氏体,3%Nital. 500X 图 2 等温上贝氏体形态 (a)是在 C 曲线鼻点温度等温的金相组织,在此温度,过冷奥氏 体最不稳定,孕育期很短(约 20 秒)。所以等温时间仅 5 分钟,就可 得到较多的上贝氏体。其中 B2 型贝氏体如箭头 2 所指,大部分是 B4 型贝氏体,因等温的时间较短,B4 型贝氏体还来不及向 B2 型贝氏体 3 转变。 (b)是在鼻点以上温度等温,过冷奥氏体在此温度比较稳定,孕 育期约 80 秒,当等温 15 分钟,也还只有一部分转变成贝氏体,在已 转变的贝氏体中,箭头 2 指有碳化物的上贝氏体(B2 型),箭头 4 指 无碳化物上贝氏体(B4 型)。在此温度等温 15 分钟,只有约 40%的过 冷奥氏体转变成贝氏体,如果要获得更多的贝氏体,等温时间要更长。 B2 型贝氏体所占的比例也更多。照片(b)所显示的 B2 型贝氏体比 (a)多,原因就是(b)照片的样品等温时间长,B4 型贝氏体有较充 分时间向 B2 型贝氏体转变。 (2)连续空冷(正火)的上贝氏体 图 3 是连续空冷(正火态)的上贝氏体形貌,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无碳化物上贝氏体(B4 型),它是由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组成,奥氏 体量占 25-35%,条状和粒状混合形貌。值得注意的是,图 3 所示的 贝氏体形貌,经 400℃回火将变成图 4(b)所示的“回火贝氏体”(B2 型)形貌,奥氏体量只有 3-5%。 图 3 900℃×30 分,40-60℃/分 速度空冷,宏观硬度 HRC26, 4%Nital,500X 4 四、“回火贝氏体”就是 B2 型有碳化物上贝氏体 早在 1975 年刘正义、林鼎文提出 55SiMnMo 钢“回火贝氏体”的 概念,后来的研究证实“回火贝氏体”就是 B2 型有碳化物羽毛状上 贝氏体,如图 4(a) (b)(c)。 (a)引自柯俊的论文,有碳化物上贝氏体 (B2 型),不连续的碳化物沉淀在铁素 体两侧, 0.5%C+2%Mn 钢,475℃等温 30 分钟,3%Nital。 (b)图 3 所示的组织 B4 经 400℃30 分钟, “回火贝氏体”(B2), 3%Nital,500X。 图 4“回火贝氏体”的本质—B2 型有碳化物上贝氏体 (c)将(b)照片的样品制成薄晶体,TEM 衍衬象。铁素体两侧的碳化物形貌(箭 头所指)典型的 B2 型贝氏体形貌。 55SiMnMo 钢有碳化物的 B2 型上贝氏体既可在长时间等温条件下 形成,又可在正火态 B4 型无碳化物上贝氏体经 400℃回火条件下转变 而成,在经典的贝氏体相变机理里还没有讨论这样的问题,它是一个 新的金属学问题。正火态的 B4 型上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富碳奥氏体组 成(图 3),这种贝氏体在常温及常温以下十分稳定,即使在-198℃ 温度下,富碳奥氏体也不转变;但是将它重新加热“回火”处理,情 5 况完全不同,富碳奥氏体很不稳定,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铁素体和 奥氏体的相界面向奥氏体推移,奥氏体的体积越来越小,碳浓度越来 越富,直至“回火”温度到达约 400℃时,富碳奥氏体析出碳化物, 图 4(c)就是强有力的证明上述回火过程的结果,图 4(b)比之图 3,形貌上有显著的变化,但因为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低而看不出本质,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看清真面目。如上所述,正火态的 B4 型贝 氏体(铁素体+25-35%的奥氏体)经 400℃回火处理转变成 B2 型贝氏 体(铁素体+不连续的链式碳化物)。 等温 B4 型贝氏体怎么转变成 B2 型贝氏体?在等温过程中,在时 间上只要一过孕育期,过冷奥氏体立即向 B4 型贝氏体转变,随着时 间的增加,转变量也增加,达到完全转变需要相当长时间,而早期转 变的贝氏体(B4 型)会发生“回火”转变。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 400 ℃以上等温才会出现 B4 向 B2 型贝氏体转变,在 400℃以下等温虽不 会出现 B2 型贝氏体,但 B4 型贝氏体,经长时间的等温,早期形成的 B4 型贝氏体奥氏体量将减少,奥氏体碳浓度将增加(但不会出现碳化 物)。 五、B2 与 B4 型贝氏体的韧性比较 B2 型贝氏体由于碳化物的强化作用,硬度在 HRC27-29;而 B4 型 贝氏体的硬度只有 HRC25-26,这就是正火态的钎杆经 400℃回火后, 硬度增加 3-4HRC 的原因。但韧性却是 B4 型贝氏体高过 B2 型贝氏体, 原因很清楚,B4 型贝氏体的奥氏体量占 25-35%,而 B2 型贝氏体的奥 氏体量趋于零。奥氏体能有效地阻止裂纹扩展,减小裂纹扩展速率 (da/dN),图 5(a)是刘正义等在 1980 年对“回火贝氏体”和正火 6 态贝氏体进行 da/dN 比较,在同等强度因子增量条件下,“回火贝氏 体”的 da/dN 比正火态贝氏体的 da/dN 高三倍。图 5(b)是奥氏体 阻止裂纹扩展的证据。裂纹在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遇到奥氏体相, 裂纹就要拐弯,绕道走。这就是过去讲的在局部如钎肩处有“回火贝 氏体”的小钎杆,如果有几何缺陷时(钎肩内孔有尖角喇叭口),回 火贝氏体韧性低,对缺口敏感是致使凿岩寿命很短的主要原因。 裂纹扩展方向 Ⅰ-Ⅰ 正火 Ⅳ-Ⅳ 400℃回火 (b)疲劳裂纹扩展方向如箭头所指,凡是奥氏 体条不见裂纹。 (a)正火与 400℃回火 da/dN 比较, 在相同的条件下,正火裂纹扩 展速度慢,回火快。 图 5 B2 与 B4 型贝氏体韧性比较 六、结论 55SiMnMo 钢加热(超过 AC3 点)奥氏体化后,正火(连续空冷) 获得的金相组织是 B4 型无碳化物上贝氏体(铁素体+富碳奥氏体); 在等温条件下:等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 400℃,长时间等温的金相组 织是 B2、B4 混合贝氏体,B2 的比例多过 B4(以 B2 为主),短时间的等 温则是以 B4 为主;等温的温度低过 400℃,即使长时间等温,其金相 组织仍是 B4 型贝氏体。 7 参考文献 [1] 刘正义, 黄振宗, 林鼎文, 55SiMnMo 钢上贝氏体形态。金属学 报, 1981, Vol. 17 No.2, P148. [2]柯俊, 奥氏体在中温的转变机构, 1954 年金属研究工作报告会会 刊, 第五册, P.81 [3]黎炳雄, 赵长有, 肖上工, 董鑫业, 胡铭, 钎具用钢手册 P.1 [4]刘正义, 林鼎文, 黎炳雄, 全国钎钢钎具年会论文集, 2011 年 长沙 [5]董鑫业, 徐曙光等, 钎钢轧后控冷工艺的研究,第四届钎钢技术 经验交流会, 1986 年 P.5 [6]新抚钢厂、北京钢铁研究院、广东工学院*, 金相组织对 55SiMnMo 钎杆寿命的影响, 新钢技术情报, 1975. 1. P.1 *华南理工大学在文革期间改名为广东工学院 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