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

Dislike(不喜)7 页 101.566 KB下载文档
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122.《比较不同的土壤》说课稿.docx

《对比不同的土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教科书 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7课《对比不同的土壤》。我的说课分为四 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比较不同的土壤》是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 7 课。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围绕不同土壤的特征展开研究。通过观察三种不 同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类型的思考通过对三者外部特征的观察、黏性的比较、 渗水性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三种土壤成分含量不同是造成其土质不同的原因: 并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它们的名称。结合观察结果,学生分析得出三种土壤对植物 生长的不同影响,丰富相关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让学生认识几种土壤特性, 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 力,这将为学生建构关于土壤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学生 的认知特点,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 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对具体事物与现象的观察比较中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 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实事求是,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科学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保 护身边的动植物。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人类 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类生 活的影响,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土壤已经比较熟悉了。他们不仅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及其 特点,也掌握了研究土壤的一些方法,这都为本课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四年级学 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渗水实验,但他们的 设计缺乏严谨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这些都需要加强指导。同时,学生具备初 步的探究能力,其中大多数人能够根据实验现象简单分析科学原理,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作为证据,分析原因,做出解释。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 教法方面: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 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 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 法: 1、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 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2、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 践。 学法方面: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 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八个环节展开: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图片展示出“我国西北高原上的黄色土壤、东北的黑土地、我国南方水稻生 长的土壤等。 ”教师介绍我国一些不同地域的土壤环境。 (二)提出问题,交流思考 教师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关于土壤的一些发现。 1.提问:“在我们的周围或是外出旅游时,我们有没有留意土壤的不同? 你都看见过哪些不同的土壤?” 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不同的土壤,比如黄色的土、红色的土或是沙土地等 2.提问:“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为什么有的植物生长在这种土 壤上?” 学生思考与回答 (三)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聚焦:“不同的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与比较一下这些不 同的土壤” 二、实验观察——借助感官观察研究不同土壤的基本特点 (一)出示样本,布置探究任务 1.教师出示“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提出探究任务一:“我们首 先借助感官观察这些土壤样本” 2.提问:“我们借助感官可以观察土壤的哪些特征?” 教师提示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与内容,比如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它们的气 味有什么不同。或是用手摸或捏土壤的颗粒,发现它们颗粒中有没有沙石等。 学生思考,提出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颗粒等特征。 (二)实验探究活动 1 1.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 1 学习卡片 1 颜 色 土壤 1 土壤 2 土壤 3 2.提示卫生和实验安全 教师提醒学生: 气味 颗粒 干湿 其他 (1)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2)注意实验卫生,不能尝土壤; (3)实验完成后,把手洗干净。 3.学生观察土壤样本,记录观察结果。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实验。 4.检查各小组的实验完成情况 三、实验观察——利用“分层法”研究不同土壤的成分特点 三、实验观察活动 2 1.提问:“不同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哪种土壤的沙粒含量多?” 学生根据观察推测。 2.提出探究任务二:“利用分层法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 提示实验步骤 (1)把适量的土壤样本慢慢倒入水中; (2)不断搅拌,让土壤在水中完全打散; (3)静置不动,在出现清晰的土层后观察并记录分层的情况。 3.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领取烧杯和搅拌棒,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并且表扬静静观 察土壤分层变化的学生,鼓励学生们注意细节、耐心观察。 4.小组汇报,组织交流 根据观察结果和实验现象,学生汇报三种土壤样本的成分 土壤(1):沙土多、黏粒少 土壤(2):沙土少、黏粒多 土壤(3):沙土和黏粒居中 四、整理学习发现(7 分钟) 整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 教师引导学生参阅教材中的“小资料”,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识别三种土 壤的名称。 观察不同的土壤,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土壤 颜色 颗粒 分层情况 其他 土壤① 土壤② 土壤③ 根据我们的观察,属于壤土的是 五、实验观察——研究不同土壤的黏性特点(15 分钟) 通过之前的实验观察,我们认识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我们发现三种土 壤的成分不同,科学上还有很多关于土壤的其他重要方面的研究,比如黏性、渗 水性等土壤的性质。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土壤的重要特点。 四、实验观察活动 3 1.提出探究任务三:实验研究与比较土壤的黏性 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一个黏度大呢? 学生可能猜想到壤土或是黏质土。 2.教师推荐实验步骤 (1)取三种湿的土壤,分别放在塑料板上; (2)用手搓成条或压片状; (3)注意实验卫生,实验结束后洗手。 3.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 2,教师提示学生有序实验,注意实验卫生。 学习卡片 2 土壤 1 土壤 2 土壤 3 黏性 4.教师检查与评价学生实验研究的结果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黏性最小,黏质土黏性最大,壤土黏性居中。 六、实验观察——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特点(10 分钟) 五、实验观察活动 4 1.提出探究任务四:实验研究与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提问:这三种土壤哪个渗水性强、哪个渗水性弱呢? 沙质土的渗水性比较明显,学生猜测壤土和黏质土的渗水性。 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渗水性呢?这个实验需要注意改变哪些条件, 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 引导学生从渗水速度、渗水量的方面进行思考。提示学生关注对比实验中 土壤样本用量和添加的水量因素。 2.教师推荐实验步骤 (1)把相同多的土壤分别放到隔层杯中; (2)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三种土壤中; (3)观察三种土壤渗透水性的不同现象; (4)整理实验用品 3.学生实验操作,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学生领取实验用品和学习卡片 3,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实验用品 的土量和水量。 学习卡片 3 土壤 1 土壤 2 土壤 3 渗水速度 渗水量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的差异并做记录。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沙质土渗水速度最快,黏质土渗水速度最慢,壤土渗水速度 居中;在相同时间内,杯里沙质土水量最多,黏质土最少,壤土居中。 七、整理学习发现,总结归纳学习收获(10 分钟) 1.整理实验结果,填写活动手册 土壤 擀或搓 往土壤倒水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土壤黏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土壤渗水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 2.全班进行交流,总结不同土壤的主要特点。 沙质土沙粒含量多,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黏土沙粒含量少,渗水性和 透气性查,具有较好的黏性。壤土介于沙质土和黏土之间。 八、拓展与应用、 (5 分钟) 1.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不同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讲解沙质土壤比较疏松,渗水性好,比较适合种植西瓜、花生和仙人掌等 植物; 黏质土的透气性和渗水性差,但肥力强,比较适合留住水分,适合种植水 稻、芦苇等植物; 壤土是比较理想的土壤质地,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环境中。 2.布置任务 课下调查周围环境中都有哪些类型的土壤,了解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比较不同 的土壤》进行了说明。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