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doc
关于制订 2007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 案,是有步骤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 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2005 年 12 月 21 日,我校申报的《地方工科院校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 实践》教改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这是我院首次独立承担的国家级教改项目,本项目最 终目标是开展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力争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成为教育部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为了保 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学院决定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 管理、陶瓷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七个本科专业 为载体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全院进行推广,并 制订 2007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协 调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树立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相协调的全面教育价值观,充分体现 21 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依据《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 介绍》(教育部 1998 年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 高(1998)2 号文件附件 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5)1 号】的规定及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 神,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 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文件】的文件精神,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体现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遵循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 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求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 识结构为基础,更加注重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 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建立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 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4、以构建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和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充分吸收 “21 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一 系列成果基础上,坚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着眼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和改革, 探索地方工科院校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更加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5、以我院承担教育部课题《教育部理工科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实践》为指导,切实研究和 贯彻专业规范的成果,按照其知识结构要求将培养方案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 三大教育层次及 15 个模块。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整体优化的原则 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行政法规,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大学生的知识、能 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系列课程和课程设置,参照社会发展要求和毕业生聘 用单位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期望,用顶层设计、全面统筹、系统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 和内容,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达到追求整体优化的目标。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知识是基础和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以全面提高学 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选择适当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 载体,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挖掘教育的深层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知 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极 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通 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3.体现基础要扎实、适度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 基础教育要扎实,适度拓宽专业的口径,重视学科交叉,体现专业特色,保持专业优势。 拓宽专业口径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但以综合为主要趋势 的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按 1998 年 1 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引导性专业口径制定培养方案,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培养学 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4.从本专业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入手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应从本专业知识体 系和知识领域入手构建,通过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的分析,科学、合理安 排教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加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要求;体现文、理、工、经济、管理、教 育结合和学科交叉的要求;体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转变的要求;加强 课程间有机联系;改革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 复,提倡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按学科群开设共同的基础课程;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融会贯通、 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5.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 要求;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统一性在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上主要表现在必修课上;可采 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权等措施,改变知识、能力结构“千 人一面”的状况,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 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重要教学环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配合理论课程 的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知识结构和训练层次,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并设计 五类(含实验教学、实训、设计、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共 13 个模块来进行内容的整合。推 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有计划的组织开设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各类科技竞赛, 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 结合。并通过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手段、校园文化、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系统的建 设和完善,营造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和环境,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 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三、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由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种教育类别和 15 个课程模块组成。普 通教育包括高等普通教育 7 种模块化课程;专业教育包括 4 种模块化课程;综合教育包括 4 种模块化课程。三种教育类别 15 个课程模块示意如下图: (1)人文社会科学 (2)自然科学 (3)计算机信息技术 普通教育 (4)经济管理 (5)外语 (6)体育 (7)实践训练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总 体 结 构 (8)工程技术基础 专业教育 (9)专业基础 (10)专业方向 (11)专业实践训练 (12)思想教育 (13)学术与科技活动 综合教育 (14)文体活动 (15)自选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指标 1. 本科学制:基本学制 4 年,可以提前和推迟毕业,在校时间为 3~6 年。 2. 在校总周数:200 周 3. 教育教学周数(学生四年在校时间):166 周 4. 寒暑假:34 周 5. 学期制:实行两学期制,标准学期为 21 周。其中长学期 16 周,考试 1 周,短学期 4 周(包括部分理论课,综合教育,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机动) 。即“16+1+4”教学运行模式。 6. 总学分:240 学分(文学、艺术类专业 260 学分) ,其中理学、工学普通教育 100 学分, 专业教育 100 学分,综合教育 40 学分;文学(不含艺术类)、法学、教育学普通教育 65~75 学分,专业教育 125~135 学分,综合教育 40 学分;文学艺术类普通教育 50~65 学分,专业 教育 155~170 学分,综合教育 40 学分。经济学和管理学普通教育 90~100 学分,专业教育 100~110 学分,综合教育 40 学分。 7. 课内课程总学时:理学、工学专业总学时 2400~2496 学时;经济学、管理学、文学 (艺术类专业除外) 、法学、教育学专业总学时 2608~2720 学时;文学艺术类专业总学时 3000 学时以内。 8. 课程教学周数:理学、工学专业总教学周数 100~104 周,集中实践教学 44~50 周; 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类专业除外)、法学、教育学专业总教学周数 108~113 周,集 中实践教学 30 周~37 周。 9. 课内外学时比例为 1:1。 10. 周学时:平均 24 学时/周。 11.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按 16 学时为 1 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 1 学分计算。 12. 选修课学分占课内总学分的比例为 15%~25%。 13.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单独开课的实验学时 数及理论课跟课实验学时数】学分占课内总学分比例 25%~33%。 14. 学生综合教育时间,平均每天 1 学时左右。 15. 考试门数:原则上每学期考试课程不超过 4 门。 16. 专业方向课学时数:控制在总学时数的 8%~15%。 附件 1.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指导性意见 1、普通教育 1.1 人文社会科学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学分、48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 学分、80 学时;适用 全院各专业,必修) 。 (3)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 (2 学分、32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4)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学分、48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5)人文类系列(1 学分、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选修) 。 (6)艺术类系列(1 学分、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选修) 。 (7)社会类系列(1 学分、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选修) 。 (8)创新类系列(1 学分、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选修) 。 (9)形势与政治(2 学分,占综合教育学分,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1.2 自然科学 1.2.1 数学系列课程 (1)高等数学(A)(11 学分、176 学时,其中数学实验 16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 各专业,必修) 。 (2)高等数学(B)(10 学分、160 学时,其中数学实验 8 学时;适合全院管理学专业, 必修)。 (3)线性代数(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管理学各专业,必修)。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5 学分、56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管理学各专业,必 修) 。 (5)大学数学(4 学分、64 学时;适合全院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各专业) 。 1.2.2 物理系列课程 (1)大学物理(8 学分、128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各专业,必修) 。 (2)大学物理实验(3 学分、48 学时;适合理学、工学各专业,必修) 。 (3)大学物理基础(5 学分、80 学时;适合管理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必修) 。 (4)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1.5 学分、24 学时;适合管理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必修)。 (5)自然科学概论(2.5 学分、40 学时;除理学、工学、管理学以外的其他专业,必 修) 。 1.2.3 化学课程 (1)普通化学(2.5 学分、40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各专业,必修)。 1.2.4 生物课程 (1)生命科学导论(2.5 学分、40 学时;适合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工学专 业,必修)。 1.2.5 自然科学课程(现代数学方法、现代技术物理、量子力学初步、生命科学四门课 任选一门;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各专业,限选)。 1.3 计算机信息技术 (1)大学计算机基础(4 学分、64 学时,其中上机 32 学时;适合全院各专业,必修) 。 (2)计算机程序设计(4 学分、64 学时,其中上机 32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工学、管 理学各专业,必修) 。 (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选一门(3 学 分、48 学时,其中上机 24 学时;适合全院各专业,限选)。 (4)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两门课程选一门(2 学分、32 学时,其中上机 16 学时;适合全院各专业,限选)。 1.4 经济管理 (1)技术经济学( 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工学各专业,必修)。 (2)企业管理 (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工学各专业,必修) 。 (3)经济学基础( 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各专业,必修)。 (4)管理学基础 (2 学分、32 学时;适合全院理学各专业,必修)。 (5)经济管理基础(3 学分、48 学时;适合全院文学、法学、教育学各专业,必修)。 1.5 外语 (1)大学英语(一) (4 学分、64 学时;其中听力 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2)大学英语(二) (4 学分、64 学时;其中听力 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3)大学英语(三) (4 学分、64 学时;其中听力 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4)大学英语(四) (4 学分、64 学时;其中听力 16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5)外语提高(3 学分、48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限选)。 1.6 体育 (1)大学体育(一) (2 学分、32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2)大学体育(二) (2 学分、32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3)大学体育(三) (2 学分、32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4)大学体育(四) (2 学分、32 学时;适用全院各专业,必修) 。 1.7 实践训练 (1)理学、工学各专业(7 学分、7 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习、数学建模、设计性物理实验、英语课程实习、经 济管理课程实习、信息检索与利用各 1 周)。 (2)文学、法学、教育学各专业(5 学分、5 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习、英语课程实习、经济管理课程实习、信 息检索与利用各 1 周) 。 (3)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5 学分、5 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习、数学建模、英语课程实习、信息检索与利用 各 1 周) 。 2、专业教育 2.1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 (1)工程制图(A)(6 学分、96 学时;适合工学机械类专业,必修) 。 (2)工程制图(B)(4 学分、64 学时;适合除机械类外的工学专业,必修) 。 (3)工程制图(C)(3 学分、48 学时;适合管理学专业,必修) 。 (4)电工电子学(A) (6 学分、96 学时;适合机械类专业,必修)。 (5)电工电子学(B) (4.5 学分、72 学时;适合非机械类工学专业,必修) 。 (6)电工电子学(C) (4 学分、64 学时;适合管理学专业,必修)。 (7)机械工程基础(A) (4 学分、64 学时;适合非机械类工学专业较高要求,必修) 。 (8)机械工程基础(B) (3.5 学分、56 学时;适合非机械类工学专业一般要求,必修) 。 (9)机械工程基础(C) (3 学分、48 学时;适合非机械类工学专业较低要求与管理学专 业,必修)。 2.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学分占课内总学分的比例:理学、工学控制在 25%以内;管理学控制在 30%以 内;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控制在 10%以内。 2.3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学分占课内总学分的比例:理学、工学控制在 10%以内;管理学控制在 15%以 内;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控制在 45%以内; 2.4 专业实践训练 (1)金工实习(A)(4 学分、4 周;适合机械类专业,必修) 。 (2)金工实习(B)(3 学分、3 周;适合非机械类理学、工学各专业,必修)。 (3)金工实习(C)(2 学分、2 周;适合管理学专业,必修) 。 (4)电子实习(A)(2 学分、2 周;适合工学电类专业,必修)。 (5)电子实习(B)(1 学分、1 周;适合机械类专业,必修) 。 (6)电子实习(C)(1 学分、1 周;适合理学、工学非机电类各专业,必修)。 (7)机械课程设计(1 学分、1 周;适合非机械类理学、工学各专业,必修)。 (8)电子课程设计(1 学分、1 周;适合理学、工学非机电类各专业,必修)。 (9)创新设计(1 学分、1 周;适合全院各专业,必修)。 (10)认识实习(1 学分、1 周;适合全院各专业,必修) 。 (11)生产实习(1-4 学分、1-4 周;适合全院各专业,必修) 。 (12)毕业实习(理学、工学各专业 2-5 周;管理学 2-5 周;必修) 。 (13)科技方法训练(或工程设计训练)2-4 学分(2-4 周,全院理学、工学各专业;必 修) (14)学年论文 2-4 学分(2-4 周,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必修) (15)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理学、工学各专业≥13 周;管理学、经济学专业≥15 周; 文学、法学、教育学专业≥13 周;文学艺术类≥16 周;必修 说明: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总计 18 周,其中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科技方法训 练,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训练。 3、综合教育 思想教育 16 学分 学术与科技活动 6 学分 文体活动 10 学分 自选活动 8 学分 附件 2:全院性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指导性安排表 附件 3:课程编号说明 序号 课 程 名 称 指 导 性 安 排 1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学期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文科类、经管类第二学期,理工类第三学期 3 中国近代史纲要 文科类、经管类第四学期,理工类第五学期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文科类、经管类第五学期,理工类第六学期 5 大学体育 第 1—4 学期 6 大学英语 第 1—4 学期 7 大学计算机基础 理工类第一学期,文科类、经管类第二学期 8 计算机程序设计 第五学期,全院理工、经管类专业 9 技术经济学(或经济学基础) 第四学期,全院理工专业 10 企业管理(或管理学基础) 第五学期,全院理工专业 11 经济管理基础 第五学期,全院文科专业 12 高等数学 第 1—2 学期 13 大学数学 第二学期,全院文科类(可设为考查课) 14 线性代数 理工类第三学期、经管类第四学期 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管类第三学期,理工类第四学期 16 大学物理 第 2—3 学期,全院理工专业 17 物理实验 第 2—3 学期,全院理工专业 18 大学物理基础 第 2—3 学期,全院经济管理专业 19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第 2—3 学期,全院经济管理专业 20 普通化学 理工类第一学期,文科类、经管类第二学期(无机非金属材料 工程专业之外的专业) 21 工程制图 机电学院第一学期,材料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第二学期 22 电工电子学 机电学院第二学期,材料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第三学期 23 经济管理课程实习 文科类第五学期,理工类第六学期 24 计算机实践 理工类第一学期、文科类、经管类第二学期 2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实习 文科类、经管类第五学期,理工类第六学期 26 英语课程实习 文科类、经管类第三学期,理工类第四学期 27 信息检索与利用 理工类第四学期,文科类第五学期 28 数学建模 工科类第二学期,理科类第三学期 29 设计性物理实验 第三学期,全院理工专业 30 机械制造(金工)实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信息工程学院、工 商学院第二学期开设、设计艺术学院、机电学院第三学期开设 31 电子实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信息工程学院、工 商学院第四学期开设、设计艺术学院、机电学院第三学期开设 一、课程编号的编排方法 每一门课程采用八位数字(包括字母)××××××××编号,其中第一、二位字母表 示开课院(系)代号(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第二、三位数字表示开课教研室代号,第四、五 位数字表示该院(系)教研室开出的课程序号,第六位字母表示课程层次,研究生课程 A; 本科课程 B;专科课程 C。第七、八位表示该课程学时数。 ×× × 教 院 研 ( 室 系 代 ) 号 代 号 二、各开课院(系)、教研室代号 院(系)名称(代号) ×× × ×× 课 程 序 号 课 程 层 次 课 程 学 时 教研室名称(代号)(含院、系代号) 基础教研室(SJ 1) 美术史论教研室(SJ 2) 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SJ 3) 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SJ 4) 设计艺术学院(SJ) 陶艺教研室(SJ 5) 雕塑艺术教研室(SJ 6) 工业设计教研室(SJ 7) 装潢艺术设计教研室(SJ 8) 电脑艺术设计教研室(SJ 9) 材料专业教研室(CL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CL) 环境工程教研室(CL 2) 材料化学教研室(CL 3) 材料物理教研室(CL4) 物理教研室(JD 1) 机械基础教研室(JD 2)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JD) 机械设计教研室(JD 3) 自动化教研室(JD 4) 电子教研室(JD 5) 材料成型教研室(JD 6) 工商管理学院(GS) 基础教研室(GS 1) 工商管理教研室(GS 2) 会计教研室(GS 3) 国际经济贸易教研室(GS 4) 财务管理教研室(GS 5) 电子商务教研室(GS 6) 市场营销教研室(GS 7) 数学教研室(XX 1)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XX 2) 信息工程学院(XX) 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XX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XX 4) 信息管理与工程教研室(XX 5) 热工系(RG) 热工教研室(RG 1) 大学英语教研室(WY 1) 外国语系(WY) 英语专业教研室(WY 2) 日语专业教研室(WY 3) 人文素质教研室(SK 1) 思想政治教研室(SK 2) 社会科学系(SK) 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SK 3) 法学教研室(SK 4)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SK 5) 体育系(TY) 公共体育教研室(TY 1) 体育专业教研室(TY 2) 图书馆(TS) 信息检索教研室(TS 1) 保卫处(BW) 军事理论教育教研室(BW 1) 学工处(XG) 思想政治教育科(XG 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XD) 教育技术教研室(XD 1) 招生就业处(ZS) 就业指导教研室(ZS 1) 景德镇陶瓷学院文化素质选修课一览表 开课学期 课程大类 课程名称 戏剧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讲、音乐鉴赏 戏曲鉴赏、舞蹈鉴赏、社交礼仪 三 人文类系列课程 中外陶瓷史略、陶瓷技术简史、宋词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应用写作、法制语文 陶瓷民俗学、科学史、环境保护概论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陶艺鉴赏 四 艺术类系列课程 古希腊罗马哲学、美术鉴赏 陶瓷文化概论、广告策划创意 当代西方文艺思潮、影视鉴赏 艺术导论、诗词鉴赏、有线电视技术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中英习俗比较 摄影与摄像、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宗教与人、美国概论、职业素养提升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 五 社会类系列课程 心理健康与调适、国史国情、中外旅游地理 大学生成长系列讲座、奥林匹克运动 景德镇学与中国陶瓷文化复兴 产业转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中国陶瓷企业经营管理专题 传统陶瓷制备技术、犯罪学、陶瓷技术史 传统陶瓷工艺、建筑陶瓷概论 材料学概论、功能陶瓷概论 六 创新类系列课程 陶瓷装饰材料概论、陶瓷工程概论 结构陶瓷概论、纳米材料及制备技术 公共关系、工程环境、教育技术概论 创造学、大学生心理学、环境保护概论 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批准文号 是否 品牌 专业 首次 招生 时间 赣文教[1977]016 号 是 赣教高一字[2000]015 号 否 赣教高字[2004]20 号 否 1958 1999 2004 071301 赣教高字[2005]18 号 否 2005 工 学 080301 赣文教[1977]016 号 是 1976 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应用物理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 学 工 学 工 学 理 学 工 学 080602 080606 080302 070202 080603 赣教高字[2001]25 号 否 赣教高字[2001]25 号 否 赣教高字[2003]12 号 否 2000 2001 2003 赣教高字[2008]4 号 否 未招生 赣教高字[2008]4 号 否 2008 包装工程 工 学 081403 教高〔2008〕10 号 否 未招生 工商管理 管理学 110201 教高厅[1994]1 号 是 1994 会计学 管理学 110203 教高[1997]3 号 是 1997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020102 赣教高字[2003]12 号 是 1999 电子商务 管理学 110209W 赣教高字[2003]12 号 否 2002 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 雕 塑 陶瓷艺术设计 陶艺 装潢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陶瓷艺术与工程 管理学 管理学 管理学 文学 110204 110202 110210W 050405 赣教高字[2002]18 号 否 赣教高字[2005]17 号 否 2002 2007 教高〔2008〕10 号 否 未招生 是 文学 050408 1958 1958 2000 2000 1998 2008 工业设计 文学 080303 教高厅[1996]2 号 是 1997 26 美术学 文学 050406 赣教高字[2005]18 号 否 2005 27 动 画 文学 050418 赣教高字[2005]18 号 否 2005 28 绘画 文学 050404 教高〔2008〕10 号 否 未招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080605 教高[1997]3 号 是 1997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070102 赣教高一字[2000]015 号 是 199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110102 赣教高字[2008]4 号 否 2008 英 语 日 语 公共事业管理 法 学 体育教育 文学 文学 管理学 法学 教育学 050201 050207 110302 030101 040201 赣教高一字[2000]015 号 是 赣教高字[2005]18 号 否 赣教高字[2001]25 号 否 赣教高字[2004]20 号 否 赣教高字[2002]18 号 否 1999 2005 2000 2002 2002 热能与动力工程 工学 080501 教高厅[1994]1 号 是 1994 序 号 院系 名称 1 2 材料 3 4 科学 5 与工程 机械 6 7 8 9 学院 电子 10 11 12 工程 专业名称 学科 门类 专业代码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环境工程 材料化学 工 学 工 学 工 学 080203 081001 071302 材料物理 理 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院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工商 学院 设计艺 术学院 信息工 程学院 外国 语系 社科系 体育系 热能 工程系 艺 术 设 计 赣文教[1977]16 号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