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2022年度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doc
附件2 2022年度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一)重点学科(研究方向)重大课题 1.新一代信息技术 1.1 轨道线路态势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轨道线路态势的精准高效感知问题,研究融合高光 谱、毫米波、红外等多模态信息的线路态势智能感知新技术, 突破故障高光谱弱标记识别、微振动毫米波非接触探测、设 备精确无线定位跟踪、多模态信息融合决策等难题,构建智 能化的线路态势感知系统,推进轨道线路态势感知智能化发 展。 考核指标: ( 1 )研发适用于城市轨道线路故障巡检的态势感知新技 术,研制出多模态智能感知新装备。( 2 )融合利用高光谱、 毫米波、红外等多模态信息进行故障检测,故障检出率大于 95% ;毫米波工作频率不小于 60GHz ,带宽不小于 4GHz ,振 动频率测量误差小于 1% ,振动幅度测量分辨率优于 1um ;设 备自定位误差小于 0.5m 。(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 水平学术论文6篇。(4)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300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1.2 肿瘤靶区影像自动勾画与实时跟踪的精准放射治疗 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 针对国内外精准放射治疗共同面临的肿瘤靶区自动勾画 与实时跟踪的难题,开展全放疗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 肿瘤靶区自动勾画技术研究,高速 CT 成像技术与影像实时引 导技术研究,跨多类放疗设备的肿瘤靶区影像勾画和跟踪方 法的迁移研究,实现我国大型放射诊疗设备影像引导技术的 原始创新,为肿瘤放射治疗提供精准、高效的方案,提高患 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考核指标: ( 1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靶区自动勾画功能的远 程放疗云平台,研制具有单视角锥束 CT 重建功能的医用直线 加速器系统。实现两类典型肿瘤靶区的自动勾画,准确率指 标 Dice 系 数 不 低 于 75% , 肿 瘤 靶 区 勾 画 时 间 大 于 25 帧 / 秒 。 ( 2 )在典型重建条件下,单视角锥束 CT 重建图像指标满足: 空间分辨率,大于 5lp/cm ;CT 值准确性,平均 CT 值与标称值 相差不应超过 50HU ; CT 值均匀性,同质层外圈 ROI 的 CT 值 均值与中心 ROI 的 CT 值均值相差不超过 40HU ;重建的速度, 重建体素为 512*512*512 的断层图像时间不大于 1 秒钟。( 3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 4 )与本地 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30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生命健康 1.3 靶向调控三阴性乳腺癌 PD-L1 免疫检测点的 RNA 结 合蛋白及其抑制剂的筛选开发 研究内容: 系 统 筛 选 三 阴 性 乳 腺 癌 中 调 控 PD-L1 的 RNA 结 合 蛋 白 ( RBPs )并阐释其调控机制,为三阴性乳腺癌联合治疗提供 潜在有效靶点;研制开发具有 PD-L1 调控功能的 RBPs 小分子 抑制剂;利用所开发的小分子抑制剂与PD-1/PD-L1 抗体联用, 明确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的疗效的影响。 考核指标: ( 1 )针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系统性筛选调控其免疫 检测点蛋白 PD-L1 表达的 RNA 结合蛋白,明确其具体调控机 制,并靶向研制开发小分子抑制剂,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 治疗提供新靶点( 2 )筛选鉴定出 2 个以上靶向 PD-L1 的潜在 靶点;( 3 )获得 2 种以上特异性针对 RNA 结合蛋白靶点的小 分子抑制剂;(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 论文4-8篇。(5)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300万元,在 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1.4 南极磷虾油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创制 研究内容: 以南极磷虾油为对象,开发磷脂( PL )型 ω-3 多不饱和脂 肪酸( ω-3 PUFA )功能脂质的精制富集关键技术,提高产品 中功能因子含量、降低杂质含量,提升产品的营养品质;开 发南极磷虾油稳定化技术,提升产品的贮藏稳定性,延长货 架期;以南极磷虾油为主要原料,开发高附加值功能产品。 通过项目研究,为南极磷虾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 撑。 考核指标: ( 1 )基于低温物理吸附法,建立 PL 型 ω-3 PUFA 功能脂 质精制技术 1-2 项,脱除游离脂肪酸、蛋白质等杂质,使产品 的杂质含量降低 50% ,提高产品的纯度;( 2 )建立 PL 型 ω-3 PUFA 功能脂质富集技术 1-2 项,在保障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 使产品的功能因子含量提高 30% ,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 健功能;( 3 )建立南极磷虾油稳定化技术 1-2 项,提升产品 的品质稳定性,延长货架期,使产品的货架期延长 50% ; ( 4 )开发高营养品质南极磷虾油新产品 1-2 种。( 5 )申请南 极磷虾油精深加工技术相关发明专利 2-3 件;制定技术标准或 规范 2-3 项;在 1-2 家企业进行应用示范。(6)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2-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7)与本地企业签订 技术合同不少于30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3.精细化工 1.5 国产高性能聚酰亚胺航空富氮膜组件研制关键技术 和产业化 研究内容: 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合成具有优异渗透及 氧氮分离性能的聚酰亚胺。开发超细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工艺 研究,大幅度提升组件的装填面积,提高膜的空分处理量, 实现航空油箱惰化用的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组件国产化制 备。 考核指标: ( 1 )开发出本征渗透分离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材料。 ( 2 )开发出超细中空纤维膜及批量膜制备标准工艺。( 3 ) 开发出高填充率、气流优化分布的膜填充方式。( 4 )开发 出耐高温、强度好的环氧树脂密封技术。( 5 )开发出组件 封头切割优化技术。( 6 )开发出工业规模组件涂层技术。 ( 7 )完成膜组件构型优化及制备技术开发。( 8 )实现高性 能富氮膜组件的产业化。( 9 )室温下聚酰亚胺氧气渗透系 数 ≥2.0 barrer ,氧氮分离系数 ≥6.2 ;完成单次 100 公斤级合成 技术;室温下富氮膜氧气渗透速率 ≥20.0 GPU ,氧氮分离系 数 ≥6.2 ,膜外径 ≤0.28 mm ;开发出超细中空纤维膜批量制备 工艺,建成年产 10 万平的生产线,纺丝速率 ≥4000 米 /hr ;实 现膜组件稳定可靠的气体分离性能,性能不低于同期国外产 品。( 10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篇。 ( 11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300 万元,在大连实 现成果转化应用。 1.6 高性能生物荧光试剂的开发 研究内容: 围绕单分子检测和过程动态超分辨成像对高性能生物 荧光试剂的亟切需求,开发 “ 全光谱 - 高亮度 - 光稳定 ” 的自发 可逆开关超分辨荧光染料,具备全景时空超分辨四维荧光成 像性能,制备完备的荧光试剂产品线,建立超分辨成像荧光 染 料 品 牌 , 满 足 STED/SMLM/SIM/MINFLUX 等 不 同 超 分 辨 荧光显微镜的性能需求。 考核指标: ( 1 )发明 20 种涵盖 400-850nm 全光谱新型荧光团。 10 种 荧光团斯托克斯位移 10-30nm ,荧光亮度 80000-150000 ;另外 10 种斯托克斯位移大于 100nm ,荧光亮度大于 15000 。最大吸 收波长光照射12 小时后荧光强度维持在90% 以上;在极性、pH ( 2-14 )、粘度( 1-900 cP )和温度 (35-40 度 ) 等不同环境中, 荧光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 2 )具有 “2 秒 -2 分钟 ” 的活细胞 快速、免洗染色能力,无背景荧光;细胞毒性低, IC50>20℃M。( 3 )具备多次荧光自开关性能,高开关抗疲劳 度,单次荧光亮态寿命在 ℃s-ms 。同时具备 1-10nm 空间分辨率 和 3-20ms 时间分辨率,连续稳定活细胞超分辨成像超过 40 小 时。满足活细胞内三色以上同时超分辨成像。( 4 )开发 100 种以上高性能生物试剂产品,重点标记抗体、多肽或核酸。 ( 5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 篇以 上。( 6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300 万元,在大连 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4.海洋工程 1.7 大型海上风机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围绕多变工况下大型海上风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 需求,研究海上风机关键部件全工况运行特性及故障失效机 理、健康状态评价理论体系;研究集成多特征数据的海上风 机健康状态智能传感与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构建基于先进机 器学习算法的海上风机故障智能诊断与预测模型;研发大型 海上风机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集成系统。 考核指标: ( 1 )开发出融合多源信息的海上风机健康监测与智能运 维 一 体 化 系 统 。 ( 2) 智 能 传 感 装 置 能 够 适 应 环 境 温 度 : -20℃—+60℃ ,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7 ;至少采集和显示海上风 机关键部件的振动、油液磨粒、压力、温度等参数信息,响 应时间延迟小于 5s ;实现油液中金属磨粒的区分检测,区分 检测精度不低于 50 微米等效粒径;实现海上风机关键部件的 故障预测与智能诊断,典型故障覆盖类型 ≥5 类,智能诊断准 确率 ≥85% 。(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0 篇。(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300 万元,在大连 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5.清洁能源 1.8 高功率密度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的研发与放大 研究内容: 采用模拟仿真技术研究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结构、传 热、电解液活性物质浓度分布及电解液流动等过程及其耦合 作用关系,建立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三维全电池模型。研 究电堆面积及节数对电堆内部温度、活性物质浓度、电流密 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设计与储能 系统集成的方法,完成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的组装与储能 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考核指标: (1)揭示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结构、传热、电解液活 性物质浓度分布及电解液流动等过程及其耦合作用关系。建 立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三维全电池模型。开发出碱性锌铁 液流电池电堆。完成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构 建与优化。在大连完成成果转化应用,并与大连企业签订不 低于 300 万元技术合同,实现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 2 )碱 性锌铁液流电池电堆放电电流密度 ≥100 mA/cm 2 ;正极活性 物质浓度 ≥1.5 mol/L ;单电堆额定功率达到 10 kW ,能量效率 ≥80% ;储能系统额定功率达到 50 kW 。( 3 )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 5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篇。(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 术合同不少于30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1.9 功能梯度一体式气体扩散层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和开发功能梯度一体式气体扩散层大规模生产技术。 研究大规模投料时原材料的表面特性及分散剂的选择、分散 条件的选择对沉降过程的影响规律。完成功能梯度一体式气 体扩散层在各种长堆中的性能测试。建立针对不同应用场合 (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的气体扩 散层最优组成和结构数据库,实现客户定制产品。 考核指标: ( 1 )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梯度一体式气体扩 散层批量生产技术。实现功能梯度一体式气体扩散层的批量 生产。实现气体扩散层原材料的国产化。孵化一家高新技术 企业。( 2 )功能梯度一体式气体扩散层第一年生产规模达 1 万平方米,第二年生产规模达到 10 万平方米,第三年实现产 值 1000 万 元 。 功 能 梯 度 一 体 式 气 体 扩 散 层 厚 度 为 150~250 μm ,且厚度可控,厚度偏差 ≤±10 μm ;密度 0.3 ~ 0.4 g/cm3 ; 体 相 电 阻 ≤10 mΩ cm2 ; 气 体 渗 透 率 ≥1500 mL·mm/(cm2·h·mmAq)@Air ;横向热导率 >1.5 w/(m·k) ;纵向 热 导 率 >2 w/(m·k) ; 孔 隙 率 ≥75% ; 亲 疏 水 性 可 控 , 接 触 角 ≥160˚ ;接触电阻 ≤5 mΩ·cm2@1.4 MPa ;拉伸强度 ≥1 MPa ; 厚度压缩率 ≤25% ;弯曲度 >90˚ ;氢空燃料电池单节平均电压 >0.65 V@2000 mA/cm2 ;耐久性 ≥10000 h 。( 3 )申请国家发 明专利 5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篇。( 4 )与本地企业签 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30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6.智能制造 1.10 X-CT 成像透明陶瓷闪烁体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国产透明陶瓷闪烁体光透过率差、光产额低等急需 突破的瓶颈问题,开展高活性X射线发光粉体可控合成,掌 握亚微米及纳米级原料粉体批量制备关键技术;优化X射线 透明陶瓷高温烧结工艺,厘清致密化结晶机理,掌握高性能 透明陶瓷晶粒生长控制技术;开发透明陶瓷闪烁体阵列封装 与测试方法,实现高速帧率采集、高效率和低剂量探测,并 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获得高活性X射线原料粉体批量制备技术:亚微米 粉体为类球形多面体,平均粒径0.5 μm,分散性好,纯度 ≥99.99%,产量达到10 kg/批次;纳米粉体形貌均匀,粒径 50-200 nm可调,分散性好,纯度≥99.99%,产量达到500 g/ 批次;(2)掌握X射线透明陶瓷高温烧结制备技术:透明陶 瓷致密度≥99.9%理论密度,1 mm厚度时,700 nm波段处直线 透过率分别≥50%(亚微米粉体)和55%(纳米粉体),光产 额≥20000 ph/MeV,辐照3 ms后余辉强度小于0.1%;(3)实 现高性能X射线透明陶瓷闪烁体的设计制造及精密加工;(4)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10篇;(5)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30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 转化应用。 (二)应用基础研究 高新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 2.1 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印刷电路板缺陷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研究内容: 围绕国家重点“卡脖子”技术问题,参照电子设备互联接和半 导体芯片元器件小型化、高精度的发展趋势,针对PCB制作工艺、 芯片载板(高端PCB)定制化制作缺陷(焊点、多层基板间短路 等)等印刷电路板相关问题,研制基于半导体、芯片等微小零部 件载板本身以及上载元器件的缺陷检测与矫正系统,建立高精准 系统检测平台体系,提升芯片载板的缺陷检测效率和半导体元器 件矫正精度,打造高性能、高精度的微小零部件缺陷检测应用示 范。 考核指标: (1)脉冲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训练方法的实现;(2)利 用无监督学习方式达到检测实验样本少,提高检测效率与精度; (3)PCB(包括IC载板)焊点缺陷多目标检测优化算法技术的 实现;(4)微小零部件智能矫正MPCP技术;(5)完成1-2套智 能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商业示范;(6)图像捕捉智能识别系统的 建立与实现;(7)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 平学术论文1-2篇;(8)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 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 数据驱动下的中医复方药物抗肿瘤的靶标预测方法 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医复方药物成分复杂、临床应用受到 制约等现状,面向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需求,以前列腺 癌治疗为研究对象,凭借高通量生物芯片与组合药靶网络技 术实现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筛选,利用前列腺癌多组学大 数据,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发展药物 - 靶标相互作用预测模型, 基于临床大数据采集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中药复方抗前列 腺癌的效果及活性,发挥中医复方药物抗肿瘤优势,实现中 医药靶点预测和精准治疗新突破。 考核指标: ( 1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靶标预测系统,发 现有效抑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 抑制剂 2-3 个;( 2 )建立一套 “ 复方中药 - 关键基因 - 致病靶点 肿瘤疾病 ” 治疗体系;( 3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10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4 )知识产权:申请 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篇;( 5 )培养中 青年学术骨干 5-6 名。 2.3 小型柔性智能电子元件装配机器人 研究内容: 开展面对中小型3C企业电子元件装配工艺过程研究,研 发适合于中小型3C企业的小型、低成本的柔性智能化电子元 件装配机器人:对机器人上料、抓取、运行和插装等关键部 件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在满足生产效率基础上,优化 结构、降低成本;针对小型电子元件插装工艺分析,完成具 有自适应的智能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利用图像处理技 术和光电技术完成识别及智能判断;完成高效、绿色的控制 系统设计;装备的模块化、组件化设计。 考核指标: (1)主要工作参数:负载能力<0.5kg;装配精度<0.2mm; 插装工作节拍<2.5s/pcs;(2)工作环境温度:10℃~40℃;(3)系 统具有自适应的智能路径规划算法;(4)与同功能SCALA型 装配机器人相比价格下降50%;(5)完成样机一台套,实现在 大连金华录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测试,示范应用。(6) 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 (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80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并向全国1.8万家左右的中小 规模3C企业进行推广。 2.4 养殖海参及环境一体化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海参养殖围堰中海参分布情况、形态品质等信息无法有 效感知,海参及养殖围堰一体化三维全貌地图无法精准获取等技 术难点,开展养殖海参信息获取技术与海洋全景地图建立技术研 究,实现养殖海参与环境的一体化融合感知。研究基于视觉感知 的海参形态特征检测技术,建立养殖海参分布地图与品质特征数 据库。研究水下场景三维重建技术,绘制海参养殖围堰高还原度 三维全貌地图。研究异构地图融合匹配技术,融合海参分布地图 与三维水下地图建立海参与环境一体化三维地图,为海参自主捕 捞提供海参及生存环境的全局鲜艳地图信息。 考核指标: (1)海参目标检测准确率≥95%;(2)多传感器融合水下 场景建立精度20cm;(3)三维重建模型完整度≥80%;(4) 水下目标感知范围:0.5m-15m。(5)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 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6)成果转化指标:与 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5 基于专家示范数据驱动的自主船舶拟人避碰关键技术 研究 研究内容: 面向智能船舶的发展趋势,开展新一代自主船舶拟人避碰关 键技术研究:研究复杂水域船舶航行态势类人认知技术,构建场 景划分模型,实现对复杂航行态势的有效建模;研究融合知识、 规则与专家示范数据协同驱动的交互式良好船艺奖励机制;研究 不确定环境下自主船舶高可靠性拟人避碰决策与避碰动作规划 技术;最终研制一套综合考虑安全性、规则性、工效性并符合航 海实际的高可靠性、高自适应性的自主船舶拟人避碰决策系统并 进行技术推广。 考核指标: (1)实现全要素实体类(至少包括海图、静态障碍物、目 标船舶、航行环境等4类实体信息)耦合的航行态势理解,复杂 水域自主船舶航行态势类人认知模型的全要素认知精度≥85%; (2)自主船舶碰撞风险全过程辨识准确率≥95%,场景划分反应 时长≤2分钟;(3)专家示范数据驱动的良好船艺机理学习网络 节点数≥10000个;(4)拟人避碰决策算法迭代矩阵的谱半径小 于0.1,算法实时性能相比传统雷达标绘方法提高不小于20%。 (5)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 篇。(6)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6 基于广义知识模式的应急管理决策协同服务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应急管理决策中的统与分、防与救、上与下的关系问题, 研究基于六空间广义知识模式的应急管理知识开发及数据知识 化方法,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水平与数据关联融合能力;研究数据 与知识融合驱动的突发事件感知、监测与研判预警方法与技术; 研究应急管理案例和多层级预案的活化方法、数据与知识融合驱 动的突发事件综合情景推演分析及协同应对方法及技术,提升突 发事件应对方案生成的协同性、智能性和有效性;基于六空间广 义知识模式融合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应急管理决策协同服务 支撑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实现面向应急管理决策的相关领域共性知识表征与建 模,构建知识元不少于2000个;(2)提出突发事件感知、监测、 研判预警与应对方法与技术,应用于不少于3个综合场景;(3) 构建基于广义知识模式的应急管理决策协同服务系统,提升突发 事件监测、预警、推演与应对等的智慧化能力,实现多主体智慧 化协同应对;(4)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高水 平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5)成果转化 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 转化应用。 2.7 基于视触觉融合的智能机器人主动感知技术 研究内容: 面向提高智能机器人灵巧性需求,开展基于视触觉融合的智 能机器人主动感知技术研究,研制具有精确触觉感知的柔性敏感 器,探索触觉超分辨率和触觉纹理识别技术,结合现有基于视觉 的仿人姿态学习方法,实现视触觉融合的灵巧机械手稳定性抓取, 开展视触觉融合的机器人主动感知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研制灵巧机械手指尖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器及信号检 测装置,测量范围至少为0-20牛,精度不低于0.1牛,平均响应时 间 £ 25毫秒;(2)在传感器感应区域不超过30平方毫米且单次 碰触目标接触面情况下,实现不低于传感器分辨率100倍以上的 触觉超分;(3)实现至少5种软物体和10种硬物体的触觉纹理识 别且识别率不低于95%;(4)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外观、随机散 布于桌面的物体,实现至少4种手势(柱形握抓、球形握抓、指 肚捏取、侧边捏取等)的仿人抓取,且抓气球等软物体时变形量 不超过10%。(5)知识产权:主持或参与制定视触觉相关IEEE 国际标准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 及以上。(6)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8 面向海洋探测的水下机器人多模智能成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利用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水下机器人自主感知的相关理 论与方法,开发高性能的水下多模融合视觉感知方法,为水 下近距离感知提供三维场景信息:探索多模态光信息在水下不 同特征分布,分析模态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研究多模态光信息 的特征分析技术;准确恢复水下数据为目标,研究基于光学物理 模型和深度学习的水下多模态光信息普式网络模型;面向海洋探 测的水下成像退化实质问题,研究水下多模成像智能融合技术, 为探测开发海洋资源的关键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 (1)公开标准水下数据集上,使用研制的模型进行智能 分析,其水下图像效率提升≥3%;(2)在大连近海环境下, 其多模融合成像品质≥22dB;(3)在指定海域形成的水下数 据集上,水下目标检测准确率≥70%;(4)知识产权: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2-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8篇;(5)成果转化: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 用。 2.9 智能化非侵入式电气设备负荷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研究内容: 面向探测违规危险用电情况和减少碳排放量的需求,发 展智能化非侵入式电气设备负荷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 开发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滤波的高速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 和清洗处理技术,实现对混杂用电数据的高速高信噪比精确 采集;研究基于动态卷积网络的负荷检测技术,进行混杂用 电情况下的负荷分解和用电设备状态的精确识别;研究基于 情境感知生成式对抗网络的电气故障诊断技术,构建具有自 我注意机制和多分支架构的故障分析模型,实现用电设备故 障和违规用电的智能探测。 考核指标: (1)实现混杂用电数据的设备级分解,对用电设备的状态 和故障进行识别与分析。(2)数据采样率≥100Khz,分辨率≥16 位,具备多通道同步采集。(3)在混杂用电情况下,识别用电 设备类型的准确率≥90%,分辨设备运行状态的准确率≥95%,识 别时间≤1秒;识别的设备状态和电气故障类型不少于20种,准确 率≥95%;(4)构建电气设备信息特征库,包括至少30种电气设 备的状态特征与电气隐患特征,基础信息特征量不少于20万条。 (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6)与 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 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0 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垂直结构功率器件芯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面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高效电能转换技术 需求,开展第三代氮化镓半导体垂直结构高压功率器件关键 工艺与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纵向短沟道结构功率器件理论 设计与仿真验证,创新pn结/超结插入层结构设计;研究高品 质纵向电流通道结构外延工艺,突破凹栅增强型器件关键技 术,研究高温高压可靠性加固技术;研制六英寸高压HEMT 器件,提升国产功率器件理论和工艺水平,实现地方第三代 半导体技术新突破;开展电源芯片应用验证,优化电源电路 设计与集成方案。 考核指标: ( 1 )氮化镓外延生长表面平整度优于 0.5nm 、增强型器 件阈值电压 ≥3V 、耐压等级 ≥900V 、工作电流等级 ≥20A 、六 英寸晶圆功率芯片良率 ≥90% ;( 2 ) 300W 电源应用验证中 AC/DC 功率转化效率 ≥95% ( 500kHz 开关频率下);( 3 )培 养中高级技术人才 2 名、培养硕 / 博研究生 5 名以上;( 4 )完 成高级别学术会议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 5 次以上;( 5 )知识 产 权 : 申 请 国 家 发 明 专 利 8项 ; 发 表 高 水 平 学 术 论 文 6篇 ; ( 6 )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100 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洁净能源 2.11 氢能耦合水泥零碳煅烧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水泥窑炉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参数和起停特性等关键问 题,创建氢能耦合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低碳煅烧工艺路线,重点 研究水泥熟料煅烧的氢能替代技术。依据水泥窑炉运行过程中的 实际用氢需求,研制与回转窑燃烧匹配的供氢集成技术,揭示氢 气生成速率的匹配控制规律;研究氢气、氧气及水泥煅烧的精确 耦合机理,形成富氢稳定煅烧及CO2催化转化耦合机制;设计氢 气燃烧器并在窑炉内实现在线供热;研究非稳态集成化制氢、电 解水制氢与二氧化碳转化过程中化学能、热能相互转换及耦合集 成,开发氢能耦合水泥零碳煅烧新技术及新工艺,并进行示范运 行。 考核指标: (1)完成0.5 t/d水泥规模级氢能耦合水泥零碳煅烧的联合新 工艺示范运行;(2)完成0.5 t/d水泥熟料窑炉装备及相应氢 能装备的设计和组装,实现1000小时优化运行;(3)水泥 熟料煅烧热耗低于95千克标准煤,氢能转化效率≥80%;(4) 完成氢气燃烧器的设计运行,燃烧氢气量达10m 3 /h并给窑炉 在线供热,供热温度≥1400 o C;(5)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2-4项;(6)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 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2 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及长寿命钠离子电容器 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新一代钠离子电容器用关键高性能电极材料、电解质的 基础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制备技术,开发具有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电 池型阳极材料,并精准匹配高容量的电容型阴极材料,研制兼顾 高机械强度及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探索提升电极比容量、 动力学特性;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电极/电解质界面 稳定性的技术方法。从微观尺度理清“材料结构-组成成分-离子 传输特性-宏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阐明阴、阳两电极的储能 与匹配机制和电极/电解质强界面构筑与调控。研制出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可工程化应用的兼顾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及长寿 命钠离子电容器,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钠离子电容器系统能量密度:不小于每公斤120瓦时; 功率密度:不小于每公斤100千瓦时;循环使用寿命:不小于50000 次循环。(2)钠离子电容器内阻:小于1毫欧。(3)钠离子电 容器10C倍率容量保持率:大于80%。(4)钠离子电容器使用温 度范围:-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5)钠离子电容器系统可靠 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满足GJB要求。(6) 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 篇以上。(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3 搭载储能装置的深海浮式风机平台一体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面向海上多功能风机及风储互补发电装置的技术需求,开展 搭载储能装置的深海浮式风机平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对 风机平台结构运动响应具有较高适应性的新型储能装置集成结 构,开发搭载于深海浮式风机平台的储能装置新概念模型;研究 数据信息融合的风机系统优化理论,建立基于分布式信息数据系 统的“一机一储”多功能浮式风机一体化设计及计算方法,提升海 上风储互补技术与装备建造水平;开展“一机一储”的多功能浮式 风机平台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开发新型储能装置结构形式≥2种,储能装置的功率≥搭 载的风机装机容量的10%;(2)建立多功能浮式风机一体化设 计方法与计算模型1套,考虑外荷载类型≥3种,风机整体结构优 化指标≥3个,相比国内外认可设计规范指标,优化程度≥10%; (3)实现海上风电工程应用,针对的海上浮式风机整机功率 ≥5MW,适用水深30~60m,平台的摇荡幅值不超过10度;(4) 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 (5)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 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4 基于纳米水伏发电机的环境能源收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环境监测等电子设备对于可持 续、移动式电源的急迫需求,依托纳米水伏发电直接将环境 能转换为电能的优势,针对当前水伏纳米发电机机械稳定性 不强,移动性差及缺乏自供水装置的问题,发展新型可持续、 移动式自供水纳米水伏发电技术:开展新型混合式水伏纳米 发电机研究,研制与纳米发电材料形成良好匹配的机械支撑 材料和粘结剂材料,实现纳米发电材料及粘结剂的有效混合, 研究混合式纳米水伏发电机的工况稳定性、耐弯折稳定性及 耐水流冲击稳定性,提升发电机的机械强度和柔性,实现发 电机自供水,获得兼具出色机械稳定性和柔性的便携式自供 水纳米发电机。开展高性能混合式纳米水伏发电机的应用示 范。 考核指标: (1)提升发电机机械稳定性,弯折角度大于300 o ,不脱 落;(2)耐水流冲击,水流流速大于1m/s,不脱落;(3)输 出电压>1V;(4)实现自储水及自供水功能;(5)实现可 移动温湿度传感器、移动显示屏、电子手表等电子设备驱动示范。 (6)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 文2篇。 (7)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 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5 高效碱水电解制氢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大规模制取绿氢的需 求,开展碱水电解制氢技术研究,适于 30wt.%KOH 、≥80℃ 苛 刻工况条件使用的高活性催化技术;研制高活性催化电极成 型技术及一体化大面积批量制备工艺、与高活性催化电极相 匹配的先进膜 - 电极和设备组件技术,提升制氢电流密度和能 效,实现大规模、高效制氢。 考核指标: ( 1 )新型电解水催化技术。与工业最优技术对比,新型 电解水催化剂在相同单位制氢能耗(电解电压)时,设备制 氢能力提升50% 以上,工业运行电流密度达到4000-8000A/m 2 ; 或相同制氢能力( 4000-8000A/m 2 )时,单位制氢能耗降低 10-15% ;稳定运行 5000 小时以上;( 2 )建成新型一体化电 极批量制备自动化生产线,电极面积 ≥2.5m 2 / 片;( 3 )完成 50~100 Nm 3 H 2 /h 原型机中试验证;( 4 )知识产权: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篇。( 5 )成果转化 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 成果转化应用。 2.16 基于高性能膜材料100kWh级的溴基液流电池储能系 统 研究内容: 针对高腐蚀性溴基电解液适用膜材料有限,且溴的强扩散性 会导致电池发生自放电反应,严重影响电池性能、循环寿命等问 题,开展高性能、低成本溴基液流电池膜材料的研究开发,研制 高选择性、高传导率、高稳定性、低成本溴基液流电池膜材料, 提升溴基液流电池的性能。通过突破电堆结构设计与组装技术、 高可靠性系统电池单元模块的集成与控制技术,集成30kWh、 100kWh级分布式储能系统并开展示范应用,实现溴基液流电池 的初步产业化。 考核指标: (1)利用所开发膜材料组装溴基液流电池单电池。在40 mA/cm2条件下,库仑效率>97%, 能量效率>80%,循环次数 >200。(2)集成出30kWh、100kWh级溴基液流电池电堆,在40 mA/cm2条件下,库仑效率>90%, 能量效率>75%。(3)将所集 成出的30kWh、100kWh级溴基液流电池电堆应用于分布式储能 领域,在40 mA/cm2条件下,库仑效率>90%, 能量效率>75%。 (4)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 篇。(5)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3.智能制造 2.17 集成化建筑3D打印装备及贝壳粉增强水泥材料性能调 控研究 研究内容: 围绕定制化生态人工鱼礁的应用需求,发展高效水泥3D打 印技术的集成化装备和生态型复合水泥材料:研发速凝水泥的集 成化3D打印设备,解决人工鱼礁的宏微观形性调控技术难题; 研制混搅挤功能一体化3D打印喷头,实现速凝水泥现混现用和 高效成形;研制速凝贝壳粉增强水泥材料,探究材料的跨尺度成 形机理和贝壳粉增强水泥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材料工作性能和 成形性能的影响机制,继而使材料性能与打印工艺参数协调匹配, 提高人工鱼礁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开展3D打印 定制化生态人工鱼礁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成型效率较传统水泥3D设备的成形效率提高50%以上, 挤出速率≥1.8kg/min;(2)贝壳粉增强水泥的凝结时间≤20min, 贝壳粉添加含量≥8%;(3)3D打印成形件28天抗压强度 ≥40MPa;(4)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 学术论文≥2篇。(5)成果转化指标: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 于50万元,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8 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其叠层结构熔融连接技术 研究内容: 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中高性能热塑性复材及其叠层结构 的非破坏式高效连接装配需求,针对现有胶接方式结合强度低 (抗剪强度约20MPa),高温高压共固化时间长(十数小时)、 能耗大的问题,开展高性能热塑性复材及其叠层结构熔融连接技 术研究,突破同/异质材料熔融连接结合面性能调控技术瓶颈, 形成高性能结合驱动的连续熔接温/压调控方法,研制随动夹紧 工装与在位自动熔接熔融连接装备,提升复材及其叠层结构的熔 接性能,实现熔接技术在大连高新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化应用,增 强企业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的先进制造能力。 考核指标: (1)突破高质量、连续熔接技术瓶颈,研发自动化熔接原 型机,实现热塑性复材及其叠层结构高质量、快速熔接;(2) 熔接部位抗剪强度不低于30MPa;(3)熔接速度不低于 100mm/min;(4)实现800mm×800mm×400mm以上热塑性复材 及其叠层结构的熔接;(5)对不少于2类航空航天典型特征结构 进行熔融连接验证与示范;(6)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 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以上;(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 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19 精密装备的高性能装配工艺及其调控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精密装备的高精度、高精度保持性以及高稳定性要求, 发展精密装备高性能装配工艺及其调控技术:研究精密装备及其 关键部件装配性能的形成与演变机理,阐明精密装备精度与装 配工艺及其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面向高性能装配的精密装 备装配工艺参数设计方法,实现装配工艺参数的合理配置;研究 精密装备的装配性能及工艺参数调控技术,实现精密装备的 装配误差溯源、装配性能测评以及调控;形成精密装备高性能 装配基础理论与方法,在机床等装备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进行应用 验证。 考核指标: ( 1 )可设计调控的装配工艺参数不少于 3 类,装配调整 量相对于其基准的变动量大于 20% 。( 2 )在精密机床、精密 主轴等装备及功能部件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应用不少于 2 项。 ( 3 )装配工艺参数的调控偏差不大于 10% 。( 4 )知识产权: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5)成果转 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 果转化应用。 2.20. 航空零部件高精度高效率双激光选区复合修复技术及 应用 研究内容: 针对航空装备修理领域中超高强度航空零部件维修可靠 性低的问题,开展激光选区熔化修复技术研究。研究零部件 修复部位在激光选区熔化修复过程中的定位技术,实现激光 选区熔化修复结构与待修复部位的高精度衔接;研究粉末铺 覆技术,解决修复区域微米精度层厚材料均匀铺覆问题;研 究激光功率、光斑尺度、扫描速度、粉末粒度等参数对修复 结构尺寸形貌、致密度、缺陷调控、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等 影响,实现双激光选区熔化形性双控的修复;通过零部件微 观组织形貌观测、静力学性能、疲劳性能等数据测试表征和 缺陷探伤规律统计分析,优化修复工艺参数,建立双激光选 区熔化修复及评测工艺。 考核指标: ( 1 )建立可靠的激光选区熔化修复技术(修复接头抗拉 强度 ≥ 基体抗拉强度的 90% 、修复接头冲击韧性 ≥ 基体冲击韧 性的 90% );( 2 )铺覆厚度 ≥20 µm ;( 3 )修复定位精度 ≤10 µm ;( 4 )修复结构尺寸精度 ≤30 µm ;( 5 )实现 3-4 种航空 零部件的修复应用;( 6 )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4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8 篇;( 7 )成果转化:与本地企 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10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轨车辆车轮异常磨耗抑制技术研 究 研究内容: 针对城轨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轮出现异常磨耗造成的车轮使 用寿命减短、维修成本增加的问题,开展以大数据分析为研究方 法、以仿真与实验相结合为研究手段的城轨车辆车轮异常磨耗影 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抑制技术研究,建立以城轨车轮数据非接触采 集、大数据融合的城轨车轮异常磨耗影响因素分析及抑制,车轮 状态修镟修方案制定为核心的完整城轨车辆车轮异常磨耗抑制 技术体系,提升我市轨道车辆生产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及产品质 量,降低我市城轨车辆运维成本。 考核指标:(1)单车轮全生命周期行驶里程增加50万公 里;(2)单车轮全生命周期镟修次数减少3次;(3)单列 车辆产品附加值增加100万元;(4)单线路车辆车轮运维成 本降低1200万元/百万公里;(5)实现技术体系在轨道车辆 生产企业以及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应用。(6)知识产权: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出版学术 专著1部。(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 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2 绞吸挖泥船工作状态智能感知与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绞吸挖泥船定位钢桩施工过程中结构损伤普遍,现有检 测技术难以动态、连续、全面反映船舶安全状态的问题,开展复 杂环境下船舶施工过程数字孪生仿真与预测推演研究:研究波流 成像自动识别与分析方法;研发挖泥船定位钢桩内力成像分析系 统与自调整技术;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靠泊状态识别技术, 实现铰吸挖泥船工作状态的精确感知;研发船舶工作状态实时管 控与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挖泥船安全状态综合监测、定位钢桩 损伤识别及安全预警。 考核指标: (1)船舶工作状态感知识别现场测试误差小于10%;(2) 建立全要素实时智能监测技术方案,提出铰吸挖泥船施工状态安 全预警阙值,建立船舶安全预警平台;(3)知识产权:申请国 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4)成果转化指标: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 应用。 4.海洋装备 2.23 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船用金属桨质量重、能耗高、耐蚀性差等问题,开 展轻质高强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的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研究 船用螺旋桨全复合材料桨叶铺层设计方法,开发变厚度曲面 特征下桨叶-桨毂一体化铺放工艺;研究防海水电偶腐蚀的复 合材料结构,降低螺旋桨与金属间电偶电流密度;研究螺旋 桨边缘和连接孔高质量加工方法,实现螺旋桨与艉轴部件的 精确连接;研究复合材料桨叶弯扭耦合静力学性能,评价复 合材料螺旋桨综合性能;开展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制造技术 推广和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研制直径不小于 300mm 的全复合材料螺旋桨验证件 2 件,相比铜合金螺旋桨减重达 30% ;( 2 )复合材料螺旋桨 内部分层尺寸 ≤0.5mm ;( 3 )复合材料螺旋桨边缘和孔加工 毛刺长度 ≤0.1mm ;( 4 )复合材料螺旋桨叶表面粗糙度不低 于 Ra3.2 ;( 5 )船舶螺旋桨用复合材料与高强钢电偶电流密 度 ≤3μA/cm 2 ;( 6 )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 高水平学术论文2-4篇。(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 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4 多无人船低能耗集群控制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 面向无人船集群多任务、长时间、远距离海洋作业需求,针 对通信资源受限、驱动能量受限、计算资源受限的无人船集群系 统,考虑模型动态未知、控制增益未知、复杂风浪流扰动,研究 高资源利用率多无人船通用集群控制框架,重点突破非周期通信 防碰撞集群制导技术、非周期数据驱动扰动和增益估计技术、非 周期执行自适应抗干扰控制技术,系统建立资源受限条件下多无 人船无模型集群控制理论,研制虚实融合无人船集群控制系统与 平台。 考核指标: (1)研发多无人船集群系统与控制平台,船数不少于6艘, 船长不小于1.5米。(2)建立资源受限无人船集群控制技术,相 比于传统协同控制方法,降低通信频次80%以上。(3)实现多 无人船集群行为3种以上。(4)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5)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 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5 多源异构数据驱动的大连港水域船舶碳排放机理解析 与扩散模拟 研究内容: 面向大连港水域船舶节能减排与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发展 船舶碳排放测算、预测及扩散三维模拟技术:基于多源异构航运 大数据,研究港口船舶碳排放测算模型与驱动机理;考虑时空演 化特性,构建港口船舶碳排放高精度时空预测模型;考虑港口环 境动态耦合效应,基于物理模型模拟港口船舶碳排放三维扩散过 程,揭示碳排放立体动态演化规律;研发船舶碳排放测算、预测 与扩散模拟平台,为港口船舶碳排放的减排策略制定、方案实施 等提供技术支撑与数据验证。 考核指标: (1)依据AIS数据、劳氏船舶档案数据、电子海图数据、气 象数据等航运大数据对港口船舶碳排放进行测算,准确率≥90%; (2)预测大连港水域未来三年的碳排放趋势,准确率≥85%; (3)实现CO2扩散过程的三维模拟,全局速度场解算时间<20毫 秒,细节流动捕捉<10毫秒,绘制帧数≥25帧/秒;(4)知识产权: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5)成果转化 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8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 转化应用。 2.26 深海矿产混输管道系统内外流联合作用下动力响应分 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深海超长管道系统数值仿真计算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精 度不足、运动机理不完善等问题,开展深海超长管道系统响应高 效计算方法研究,突破考虑内部复杂矿粒流动的管道响应计算模 型,实现对管路内外流作用计算评估与确认方法。在深海超长管 道系统数值计算和动力响应快速预报技术领域形成创新性成果, 为研究深海矿产混输管道系统内外流联合作用下动力响应研究 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 (1)形成针对深海采矿超长管道系统的内外流联合作用动 力响应预报方法。(2)研究成果为深海矿产混输研发提供支撑。 (3)针对已有经验模型,在尾流振子模型、Van del pol方程等 基础上构建的计算模型,计算精度提升不小于10%。(4)知识 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5) 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 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5.精细化工和新材料 2.27 低成本高强度木质素基碳纤维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国产碳纤维工业面临的原料成本高、不可再生的特 征,研究以天然可再生且价格低廉的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国产 高强度低成本木质素基碳纤维技术,设计基于木质素催化解 聚策略打破其自身结构缺陷的技术路线,调控木质素三维空 间骨架结构,结合木质素-碳纤维相演化过程中预氧化阶段 分子环构化阶段、碳化阶段木质素结构中苯环解链和含氧基 团脱除形成无定形碳途径、碳化阶段木质素结构芳环上碳原 子重排形成乱层石墨结构途径等机制,构建“木质素三维网状 骨架结构缺陷调控—木质素-碳纤维相演化行为—碳纤维性 能”技术攻关路径。 考核指标: (1)建立“木质素三维网状骨架结构缺陷调控—木质素碳纤维相演化行为—碳纤维性能”技术攻关路径;(2)开发 的低成本高强度木质素基碳纤至少满足民用碳纤维杨氏模量 要求(5.0GPa以上),原料中木质素替代率达80%以上; (3)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 文3篇。(4)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 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8 高端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 研究内容: 面向新一代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需求,基于先进的材 料 成 分 设 计 方 法 研 究 开 发 新 型 高 性 能 CuNiCoSi 系 合 金 新 材 料,研究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成分设计方法开发新型 CuNiCoSi 新成分,开发具有稳定组织结构的高性能 CuNiCoSi 合金熔铸、变形及热处理工艺,获得符合性能需求的高性能 低成本 CuNiCoSi 系引线框架材料,实现高端集成电路引线框 架材料国产化。 考核指标: ( 1 )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 CuNiCoSi 系引线框架材料:抗 拉强度 ≥850 MPa ,屈服强度 ≥800 MPa ,导电率 ≥45%IACS , 弹性模量 ≥125 GPa ,软化温度 ≥500℃ 。( 2 )知识产权:申请 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 篇。( 3 )与本地企业 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29 玄武岩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耐磨复合材料及其 成型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针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汽车等领域对轻质高强、耐 高温、耐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玄武岩纤维增 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成型工艺技术、结构 与性能调控研究,研制耐磨自润滑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 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提升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 能、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实现其低成本制造及其在石油化 工等领域应用。 考核指标: (1)开发出耐磨、自润滑玄武岩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 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2)耐磨、自润滑玄武岩纤维增 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3N、0.3m/s条件下,摩擦系数 ≤0.3,磨损量≤4.0×10 -6 mm 3 /Nm;(3)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 明专利1项(必须写);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根据实际情 况写)。(4)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0 全光谱照明用无机稀土发光材料制备及性能调控 研究内容: 面向全光谱LED健康照明的迫切需求,开展全光谱发射无机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研制发光材料的组分设计 与批量制备技术,掌握其发射光谱的定向调制机制及发光性能调 控机理,提升其发光效率、热稳定性以及耐候性,实现高显色性、 高光效全光谱LED器件封装与测试,开展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 研究。 考核指标: (1)实现全光谱发射用稀土发光材料新基质组分、结构及 发光中心的设计筛选,制备出5-8种具有商用化应用潜力的无机 稀土发光材料;(2)研制出无机稀土发光材料粉体的批量制备 技术,粒度分布均匀,颗粒尺寸≤5 μm,产量10 kg/批次;(3) 实现高显色性、高光效全光谱LED器件封装与测试,LED器件的 显色指数Ra≥90,光效≥100 lm/W;(4)在农业、教育、医疗等 领域实现应用示范,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成果;(5)知识产 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6)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 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1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制备新型氧化锆陶瓷齿科材料的研 究 研究内容: 针对减材成型技术在制备齿科材料中存在问题,开展增材制 造联合微波烧结技术用于制备齿科产品的研究。研制运用具有高 效节能、成型精度高、加热均匀、加热速度极快等优势的增材制 造和微波烧结技术,制备能满足口腔临床需求的新型齿科氧化锆 材料,提升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降低产品误差率,改善陶瓷 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实现在满足个性化修复体需求的同时齿 科产品的快速直接生产。 考核指标: (1)氧化锆修复体具有高的力学强度与韧性,抗弯强度 ≥900MPa;(2)致密度达95%以上;(3)维氏硬度达11.3GPa 以上;(4)XRD表征为四方相;(5)实现增材制造和微波烧结 技术结合制备新型齿科氧化锆材料。(6)知识产权:申请国家 发明专利1项及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英文1篇及以上,中文 2篇及以上。(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 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2 酯加氢制高值化学品中产物的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面向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生产高 附加值化学品,开展由煤经合成气制草酸酯,再经初步加氢制备 高值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的中间体乙醇酸甲酯的加氢路线研 究,研制串联反应中不同产物的调控技术;开发催化剂中金属铜 原子的电子结构重构技术及放大制备技术,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 选择性富集;发展具有高稳定性的铜催化剂,拓宽反应的可变操 作温度,提升乙醇酸甲酯产品的产率和催化剂的寿命;完成乙醇 酸甲酯合成的单管放大试验。 考核指标: (1)仅以金属铜为活性金属且负载量不超过30%,建立催 化剂放大制备体系;(2)草酸酯的单程转化率>80%,乙醇酸甲 酯的选择性>90%;(3)反应实际操作温度窗口>30℃,连续稳定 运行1000小时以上;(4)实现百克级铜催化剂的无溶剂无焙烧 的绿色节能生产;(5)完成乙醇酸甲酯合成的单管放大试验; (6)知识产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 篇;(7)成果转化指标: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100万 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社农领域 1.生命健康 2.33 海洋甲壳素生物质绿色制备含氮医药中间体技术 开发 研究内容: 以虾蟹壳粗资源为原料,开发基于新型溶剂的虾蟹壳提 取甲壳素高效绿色技术,甲壳素酶解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 糖(NAG)的工艺,以及固体酸多相催化NAG制备含氮杂环 化合物等新技术,实现含氮杂环医药中间体的高效绿色制备。 考核指标: (1)建立以虾蟹壳粗资源为原料,高效绿色制备含氮杂 环医药中间体的新技术路线。甲壳素提取率超过90%,乙酰 度超过85%,甲壳素酶解制备NAG转化率大于85%。(2)开 发固体酸催化剂1-2个;建立高效催化NAG制备含氮杂环医药 中间体的的新技术,NAG转化率超过95%,含氮杂环医药中 间体收率超过60%;固体酸催化剂能重复使用5次以上。(3)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4)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 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4 肿瘤核酸生物标记物快速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 完成体液低丰度肿瘤核酸标记物的高效富集,实现低丰 度核酸分子的信号放大和高灵敏定量信号识别,建立特征核 酸分子与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相关性。 考核指标: (1)实现体液低丰度特征核酸分子的高效富集、信号放 大和定量信号识别技术,检测灵敏度高于90%。(2)开发1-2 个具有产业应用潜力的肿瘤核酸标志物检测试剂盒。(3)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4)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5 基于小分子代谢物的内分泌代谢病治疗靶点探索 性研究 研究内容: 筛选内分泌代谢病的脂肪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及特异性标 志物。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关键性脂肪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及 其相关分子通路,并通过基础研究证实该通路对疾病的调节 作用。 考核指标: ( 1 )筛选出内分泌代谢病的差异性脂肪酸等小分子代谢 物,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靶点 1-2 个。( 2 )形成优化的内分 泌代谢病小分子代谢物数据库。( 3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 项, 发表 SCI 论文 1-2 篇。(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6 新型“靶向”骨修复材料的临床前研究及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 优化异种煅烧骨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材料表征,研发具有 骨靶向作用的活性因子,并评价工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 ( 1 )完成新型 “ 靶向 ” 骨修复材料的制备。( 2 )制定标 准化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及质量参数。( 3 ) 3. 申请国家发明 专利1-2 项,发表 SCI 论文 1-2 篇。( 4 )实现在连转化至少 1 项,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 应用。 2.37 肺癌的早期诊断新方法及靶向治疗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易转移、预后差特点及早期 诊断和精准治疗等重大临床需求,研究细胞代谢重编程,筛 选肺癌早期分子标志物,促进肺癌早期诊断新方法及靶向治 疗新策略。 考核指标: ( 1 )建立肺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研发早期诊断测试 剂盒。( 2 )筛选肺癌靶向治疗药物。( 3 )申请国家发明专 利1-2 项。(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 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38 海参源蛋白肽功能活性靶点的定向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 基于多肽组学技术分离鉴定并构建海参源蛋白肽库;明 确海参源蛋白肽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揭示海参源蛋白肽对 体内作用靶点的定向调控机制,开展海参源蛋白肽的分子结 构改造与活性提升技术研究;解析其过敏原表位信息及阻遏 机制,开展海参源蛋白肽的致敏性消减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 ( 1 )构建海参源蛋白肽库 1 个。( 2 )解析 3-5 种海参源 蛋白肽的吸收特性及其功能活性靶点定向调控机制,建立 1-2 种海参源蛋白肽的分子结构改造与活性提升技术,建立 1-2 种 海参源蛋白肽的致敏性消减技术。( 3 )开发 2-3 种海参源蛋 白肽产品并验证其功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 项,至少 1 个产 品或技术在我市实现转化应用。(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 同不少于50 万元。 2.39 微场协同作用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 介尺度机制及控制 研究内容: 开展人颈动脉硬化斑块多表征影响机理及关联性研究, 建立颈动脉硬化斑块表征数据库;研究建立无创或微创人颈 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量化判定理论,探索人颈动脉硬化斑块 生长抑制和结构诱导特性,建立斑块结构趋势控制手段。 考核指标: ( 1 )发现临床研究人颈动脉硬化斑块多表征影响的关键 因素 2-3 个,建立总数量不少于 600 例 / 每年的颈动脉硬化斑块 表征数据库。( 2 )建立人颈动脉硬化斑块流体计算模型, 发现影响无创或微创人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键参数 2-3 个。( 3 )体外研究解析成人颈动脉硬化斑块生长抑制和 结构诱导特性的关键因素,提出 1-2 种潜在的新型特效治疗手 段。( 4 )申报大连市级学术奖励 1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 项,形成软件著作权 1 项,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不少于 3 篇。 ( 5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 转化应用。 2.40 基于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反应研究 研究内容: 设计合成可离子化阳离子脂质化合物,构建粒径可控、 稳定性好的 mRNA 脂质纳米粒;揭示脂质结构促进膜融合的 相转变机理,阐明脂质结构增强内涵体逃逸机制;考察 mRNA 疫苗免疫效果,考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 用。 考核指标: ( 1 )优化可离子化脂质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设计合成阳 离子脂质化合物 8-10 个,纯度大于 95% 。( 2 )获得预防新冠 肺炎的 mRNA 疫苗 LNP 配方 1~2 个, mRNA 包载率大于 90% ; mRNA 递送效率大于 90% ;小鼠体内抗体提升 30-50% 。( 3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 项以上。(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 少于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41 哮喘患者呼出气体成分传感器研发及其快速检测 研究内容: 通过研发集成阵列传感器及其算法技术,加快传感器的 响应恢复速度,实现对哮喘患者内源性呼出气体成分的快速 智能精准检测,并组织在患者端进行实验与验证,提高临床 检测效率。 考核指标: ( 1 )传感器检测限低于 10 -9 mol/l ,单项 VOCs 选择性大 于 90% 。( 2 )传感器材料寿命大于 3 年。( 3 )培养研究生 2-4 名,其中博士生 1 名。( 4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 项,发表国 际论文 1-2 篇。( 5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 万元, 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乡村振兴 2.42 基于环境数字化的日光温室智能管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依托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进行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温 室内温湿度精准预测预警,构建智能放风机和智能卷帘机自 动运行体系;建立日光温室智能管控技术体系,实现温室精 细化控制,推动日光温室的 “ 智能 +” 全面改造;建设温室作物 的知识图谱并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相应专家系统指导农民生 产。 考核指标: (1)构建包含智能放风机、智能卷帘机、数据分析处理 后台、可视化前端在内的日光温室智能管控平台系统1套。 (2)在我市涉农县市区布置不少于10个日光温室试验点进 行测试,覆盖我市主要特色优势农作物。(3)分析研究日 光温室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环境及调控方法,构建不少于5 种大连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温室作物知识图谱专家系统1 套。(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5)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 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43 抗鳗弧菌关键免疫基因挖掘与抗病育种研究 研究内容: 利用多组学技术、RNA 干扰技术等技术查明菲律宾蛤仔 抗鳗弧菌关键基因,筛选与抗鳗弧菌性状相关 SNP 位点;开 展抗鳗弧菌菲律宾蛤仔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获得抗鳗弧菌新 品种(系)。 考核指标: ( 1 )阐明菲律宾蛤仔抗鳗弧菌的分子机理,挖掘菲律宾 蛤仔抗鳗弧菌关键免疫基因 10-20 个;获得与抗鳗弧菌相关 SNP 位点 100 个。( 2 )开发菲律宾蛤仔抗病分子标记 20-30 个,培育抗鳗弧菌新品种(系)1 个。( 3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件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3-4 篇。( 4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 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44 海蜇苗种工业化高效生产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海蜇足囊繁殖对种质优良性状 的影响规律,构建性状筛选技术。解析关键生态因子对海蜇 无性繁殖效率影响,研发生态调控方法。开展海蜇良种保育 与螅状体脱板防控关键技术攻关,以防代治,突破制约海蜇 苗种高效培育技术难题。构建基于循环水的海蜇螅状体培育 关键技术体系,实现苗种高效生产。确保海蜇苗种培育尾水 达标排放,实现高效生产与环境友好和谐统一。 考核指标: ( 1 )海蜇螅状体利用率比传统育苗提高 50% 。( 2 )开展 三代以上海蜇螅状体培育,建立海蜇种质稳定遗传技术体系。 ( 3 )建立海蜇苗种高效培育技术,单位水体出苗率提高 1 倍以上。( 4 )构建海蜇螅状体脱板防控技术体系 1 套。( 5 ) 建立海蜇苗种循环水高效生产模式,实现海蜇苗种培育尾水 达标排放。( 6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以上,发表论文 3-4 篇。 ( 7 )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 果转化应用。 3.绿色技术 2.45 高效电催化CO2还原反应催化剂的构筑 研究内容: 研究催化剂结构与电催化 CO2 还原性能的结构效应关系;建 立预测催化剂电催化 CO2 还原性能的高通量预测模型;阐明催化 剂电催化 CO2 还原的分子机制,筛选高效电催化 CO2 还原催化 剂,发展电催化 CO2 还原技术。 考核指标: (1)阐明催化剂电催化 CO2 还原的分子机制。(2)预测催 化剂电催化 CO2 还原性能的高通量预测模型 1 个。 (3)构筑能实 现>500 mA cm-2 的电流密度和>75%的 C2+产物(乙醇、乙烯) 选择性的催化剂。(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 篇。(5)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 现成果转化应用。 2.46 沿海城市臭氧成因解析及优控方案 研究内容: 监测沿海城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Ox、气象条件;研究臭 氧浓度与气象条件、前体物浓度之间的关联;研究海洋源大气氧 化剂浓度对臭氧形成的影响;解析导致沿海城市大气臭氧形成主 要前体物。 考核指标: (1)建立沿海城市重要臭氧前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NOx 等的大气浓度清单。(2)建立沿海城市臭氧成因分析报告。 (3) 建立大连市臭氧优控方案,在大连市应用。(4)申请国家发明专 利 1 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 篇。(5)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 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47 无水染色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无水染色技术的溶剂开发,包括超临界流体、极性/非极性 非水溶剂等,实现染色剂高效率溶解和上染;无水染色设备构建 和工艺开发,实现染色过程高效、可控、节能;无水染色过程系 统开发和工程放大,实现规模化染色过程应用示范,降低过程能 耗,获得色谱齐全的纺织品染色并具有良好的水洗、摩擦与耐日 晒牢度。 考核指标: (1)开发新型的染色溶剂或基于现有非水溶剂的新型染色 方法。(2)开发新型的染色设备和工艺,较现有工艺降低过程 能耗30%或减少溶剂成本30%。染色产品染色产品耐水色牢度 (沾色、变色)≥4 级,耐干摩擦色牢度≥4 级,耐湿摩擦色牢度 ≥3 级。(3)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水染色技术,制定染色 技术条件团体标准。(4)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发表高水平 论文2-3篇。(5)与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 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国际科技合作 2.48 骨癌痛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研究内容: 通过建立标准化骨癌痛模型,评价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基于微流控芯片模型,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多 靶点调控机制;开展临床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级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制剂。 考核指标: (1)建立标准化骨癌痛模型;(2)明确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多靶 点调控机制;(3)完成安全性、有效性评价;(4)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临床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制剂;(5)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与 本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 用。 2.49 抗骨质疏松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筛选及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 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筛选抗骨质疏松的天然药物有效成 分;分离纯化抗骨质疏松药用植物及其内生微生物的有效成分;探 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 考核指标: (1)筛选并分离纯化抗骨质疏松的天然药物有效成分;(2)探讨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3)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与本地 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 50 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50 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跨介质通信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空中目标与水下目标的跨介质直接通信难题,研究一种 全新的“声—无线”跨介质通信新技术,借助无线电波探测由水下 目标诱发的水面振动波纹实现跨介质直接通信。突破跨介质通信 机理模型构建,基于无线感知的微弱波动测量、弱信号非线性增 强,基于人工智能的微弱回波识别等关键技术,形成基于人工智 能的水下目标跨介质通信技术。 考核指标: (1)形成完善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水下目标跨介质通信技术, 可实现水下目标的跨介质直接通信;(2)设计出原型实验系统, 系统工作频率60GHz,带宽4GHz,支持3发4收MIMO无线感知通 道,天线波束宽度正负60°,可检测水面纹波分辨率小于10um; (3)形成发明专利2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4篇,与本 地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少于50万元,在大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2.51 大连与日本神户合作方向 支持大连与日本神户在医疗医药、中医药领域合作、重 点围绕生命健康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到临床应用的全 流程产业发展,开展相关研究。 (三)科技惠民社农领域 3.1 医药卫生方向 坚持临床导向,鼓励学科交叉,突破技术瓶颈,聚焦前沿热 点。支持重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发重大传染病等) 的“防诊治”关键技术研究;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及诊疗新策略; 老年病、妇女儿童疾病、残障疾病的康复、诊疗新方案。支持重 大疾病、常见病、职业病、慢性病中检验、检测新技术产品等的 研发;支持智能操作等养老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老年人健康医疗 产品、康复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支持医学影像与工程技术、生物 技术、人工智能等相融合的创新探索性研究。支持中医药、中西 医结合在常见病、慢性病中的应用研究及中医药源性产品的开发 与工艺研究。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干细胞等新技术、新方法 在重大疾病与常见病防治决策中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 用研究。优先支持大连和日本、韩国在中医药(汉方)、生物医 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合作创新研发项目。 3.2 乡村振兴方向 围绕鱼、虾、贝、藻、大樱桃、茄果、瓜豆、小浆果等 大连特色农产品,以及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繁育和种植, 支持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良种引进、苗种繁育等技术研 发。围绕可持续生态立体养殖、南北接力养殖、增值放流、 精准施肥、减量用药、反季节栽培等技术,支持绿色、高效、 轻简的种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研发。支持农产品的绿色、轻 简、标准化保鲜贮运等实用技术研发。支持病虫害预警预报, 生物防控,小型种养收设备的电动化、智能化,高效、环保 饲料、肥料开发等技术研发。支持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研发。 3.3 科技特派方向 1. 温室蓝莓小浆果栽培调控技术:研究发现温室种植南 高丛蓝莓品种的需冷量和休眠规律,开发温室种植南高丛蓝 莓秋季维持叶片生理活性的管理技术,开发温室种植南高丛 蓝莓休眠期的温度、水分管理技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打 破南高丛蓝莓休眠的技术措施。推广种植 100 户以上,面积 300 亩以上;提高经济收益 20% 以上,发表论文 2-3 篇;制 定技术规程 1 套,开展技术培训 4-6 次,人数 1000 人次以上。 2. 番茄病害技术研究和推广: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大 连地区番茄病毒病类型进行确认;根据大连地区气候特点、 市场需求,引进筛选 1-2 个粉果, 1-2 个铁柿子抗病毒品种; 总结一套田间管理方法,在土壤消毒、整枝打杈等方面最大 限度避免病毒病的发生、蔓延;开展嫁接试验,筛选 1-2 个 抗病毒病砧木;采用防虫网( 60 目)、丽蚜小蜂( 667m22000 头)、胡瓜钝绥螨(每株 80 头)和悬挂黄板相结合的烟粉虱 绿色防控体系,对病毒病主要传播宿主 - 烟粉虱各时期的成 虫和若虫虫口防控;筛选 1-2 种防治和降低病毒病危害的化 学药剂。总结出一套防控番茄病毒病的生产技术,并申报形 成地方标准;在番茄主栽地区培养技术员 2 名,培养分子生 物学技术人员 1 名;主栽区番茄品质、产量双增,每亩地增 收 500 元,推广 1000 亩,经济效益增加 50 万元。 3. 设施甜樱桃裂果影响因子及防治:通过调查设施甜樱 桃不同品种的裂果类型,探究其品种特性(包括可溶固形物 含量、果形、内源激素含量等)对裂果的影响;调查不同砧 木对同一甜樱桃品种裂果的影响;调查设施樱桃裂果发生时 期,以及发生裂果时的设施内环境条件,包括设施内温度、 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等。筛选抗裂果品种 1-2 个;建 立果实发育期最佳温湿度控制技术 1 套,明确最佳适宜温湿 度;通过综合防治裂果技术,使裂果率控制在 30% 以下。建 立示范基地 1-2 个;技术培训 5 次,人数 200 人以上。有效 降低设施甜樱桃裂果率,推广辐射面积达 1000 亩,每亩增 收 5000 以上。 4.设施蔬菜水肥一体: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 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 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研究确定灌溉定额、施肥量, 灌溉周期和施肥周期等技术指标。预期实现节水20%、节肥 30%、省工、省时、优质、增收效果。举办大型培训班2期, 地域型培训班12场,人数3000余人次;降低生产成本,节水 20%,节肥30%,省工60个(一个生长季),省时。每亩增 收节支5000元左右。示范10亩,辐射推广500亩。 3.4 公共安全方向 支持安全生产领域研究。支持消防安全科技创新。支持 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支持生物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支持 生物多样性调查及评价研究,支持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价值 研究。支持地质与气候灾害预防与减灾技术,松材线虫等有 害生物的防治,再生水利用等研究。支持洪水与城市排涝、 海冰、强风、农林业的灾害与预警,河套保护技术、饮用水 体污染防控、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社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支持火灾现场人员搜救、危害因子识别、火情预测预警、应 急处理处置技术等研究。支持污染物暴露与健康的系统生物 学技术研究。支持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支持固体 废弃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生态修复、生物安全等技 术研发,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研发;劣 四类水质集中分布海湾河口的海洋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内 在规律和治理途径等关键问题、技术研究。支持塑料污染治 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可降解地膜技术验证和产品遴选等绿色 技术研究。支持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科技创新,推动行业标 准建设。开发应用快递包装操作和分拣配送自动化、信息化、 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设备。 (四)科技惠民科学普及 重点支持市级以上(含市级)科普基地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科普传播,培育一批科普特色品牌,促进公众 科学素质的提高,在全社会不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 氛围。 4.1科普阵地提升和科普展教设施完善方向 对科普场馆的提升改造,科普设施、科普导览系统的建设完 善等给予资助。包括科普设施维护管理、科普展品更新、科普展 项设计、布展方式提升以及科普宣传栏建设等,不支持有关建筑 物等的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示范性、公众认可度较高、参与性较 强。 4.2科普活动与科普展览方向 对科普主题宣传、科普专题展示给予资助。包括围绕一个科 普主题,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的科 普活动、赛事或展览、展示项目;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的科 技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和企业的活动。 要求有明确科普活动主题,具有地域或行业特色,便于公众参与 且具有创新性、影响力较大,能提升我市科普活动品牌的科普活 动与展览。 4.3科普作品原创方向 对科普作品(图书、影视作品等)原创给予资助。主要支持 自然科学领域原创的科普图书、科普剧、科普微视频、科普动漫 等。要求作品必须为原创,能够为启发青少年科学智慧创作,为 让公众普遍掌握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卫生健康、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科学防疫等科学知识创作,针对重大科学发现和 科学进展开展解疑释惑和科学传播而创作的科普作品,申报时完 成进度达到30%以上。 4.4科普展教品制作方向 对可互动、可教育的科普展教品给予资助。包括互动体验性 强的成套科普展教品和大型单件互动展教品研制支持研发和生 产,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内容的不同产业、领域或学科特色的学习 用品、互动产品等科普创新产品,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和现代技术 手段,提高科普组织能力和科学传播能力。要求产品应为原创产 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创新性、趣味性、互动性。 (五)软科学研究 5.1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管体系建设研究 梳理国内外科技计划项目全链条监管发展历程、调研国内外 科技计划项目全链条监管发展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结合大连实际,构建一套符合大连市情,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和前瞻性的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全链条监管体系。 研究内容 1.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管体系建设现状,从项目入库备选、 专家评议、组织申报、过程监管、中期检查至验收结题; 2.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制度、政策等体系。 主要研究目标 1.完成监管体系建设; 2.监管指标及标准; 3.具体操作步骤等。 5.2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及策源能力提升研究 围绕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创新 策源中心,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在充分调研国内 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创新策源中心的科技成果输出模式、 创新链和产业链汇聚模式以及成果本地转化的“后向”发展模式。 研究内容 1.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内涵与外延; 2.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及策源能力现状及问题; 3.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及策源能力提升的对策。 主要研究目标 1.完成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及策源能力现状调研; 2.提出大连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及策源能力提升的对策。 5.3大连市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重点研究我市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小微企业“组 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多维度的研究,结 合大连城市发展实际,确定出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创新力评价量 表,并且形成《大连市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为城市管 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研究内容 1.大连市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 要问题; 2.完善大连市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3.提出适合的评价方法。 主要研究目标 1.建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2.明确具体评价指标; 3.分析评价方法及优缺点等。 5.4大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 证研究 调研大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构建 科学严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评估高校、科 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借以客观反映其绩效和产出,寻 求客观数据支撑,指导大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进行分级与分类,促进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 研究内容 1.近年大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构建大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研究目标 1.指出近年大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症结; 2.构建大连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5.5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围绕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面向 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技术研发、关键平台、创新主体和相关产业发 展,全面梳理我市智能制造、交通装备、海洋船舶等领域创新主 体、创新链条和创新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 1.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2.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现状及主要问题; 3.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主要研究目标 1.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现状及主要问题; 2.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与北上广深等城市比较; 3.提出大连市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对策(政策) 建议。 5.6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连市外国人才发展研究 本研究通过调研大连市外国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对标我市与国内发达地区在人才公共服务质量上的差距,厘清大 连市人才公共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大连市人才公共服 务5-10年发展规划,有助于加快形成我市更具竞争力的外国人才 体制机制。 研究内容 1.比较国内外双循环外国人才吸纳及作用状况,尤其北上广 深等城市的情况; 2.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连市外国人才发展现状 及问题; 3.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连市外国人才发展对策。 主要研究目标 1.完成国内外双循环外国人才吸纳及作用状况比较; 2.重点以大连的政策机制,资源禀赋等因素,提出国际国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连市外国人才发展政策。 5.7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政策体系研究 调研大连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了解其实际的需求,梳理现有政策,分析其在人才、技术、 资金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所面临的短板和瓶颈,从企业需求出发, 以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对企业的服务链条进行重塑, 提升亲商服务政策的精准性、含金量,构建一套全生命周期的科 技企业精准服务政策体系。 研究内容 1.大连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2.国内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政策体系经验借鉴; 3.构建大连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政策体系的影 响因素分析。 主要研究目标 1.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政策体系; 2.提出大连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政策体系建设 的保障措施。 5.8基于双碳目标下的大连市科技减碳创新政策研究 调研我市现有双碳科技、双碳研发力量情况及双碳产业布局, 分析我市双碳科技及双碳产业发展优势及劣势,结合大连实际明 确科技减碳的主要方式,参考国内外其他城市做法,有针对性地 制定我市科技减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双碳科技及技术队伍发展, 助力我市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双碳目标的形成。 研究内容 1.调研我市现有双碳科技、双碳研发力量情况及双碳产业布 局,分析我市双碳科技发展优势及劣势; 2.梳理国家科技减碳创新支持政策及国内外城市科技减碳 支持政策成功经验; 3.基于双碳目标下的大连市科技减碳创新政策。 主要研究目标 1.结合大连实际明确科技减碳的主要方式; 2.提出基于双碳目标下的大连市科技减碳创新政策。 5.9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要素配置研究 调研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系统目标,构建辽宁沿海 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中的评估与激励机制,提出产业链资源最 优配置方案及实现途径。 研究内容 1.国内外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要素配置情况; 2.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要素配置现状及问题; 3.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维度分析链融通创 新的要素配置。 主要研究目标 1.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的要素配置最优方案。 2.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链融通创新要素配置实现路径。 5.10极地航海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立足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以及我国的北极政策,重点考虑大 连作为东北亚航项目基本航运中心对服务于国家海洋及极地战 略的重要地位,结合极地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大连建设高端极地 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方式。 研究内容 1.极地航海人才需求分析:结合目前极地航海人才的现状,对 极地航海人才进行分类和细化,并就其需求情况进行预测。 2.极地航海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结合国家战略、极地政策、 人才培养机构、尤其是大连地区极地航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 研究建立整套极地航海人才的培养机制。 主要研究目标 1.分析极地航海人才培养的特性及需求趋势; 2.提出极地航海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计划。 二、补助方式及支持额度 创新基金主要采取事前无偿定额补助方式。其中高校院所重 点学科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每年每项支持额度100万元,连续支持3 年;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每项支持额度50万元;科技惠民项目及软 科学项目每项支持额度10万元。 三、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是在连高校院所。其中,重点学科重大课题研 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申报单位为高校院所,医疗卫生领域项目承担 单位应为医疗机构,科学普及项目承担单位应为市级及以上科普 基地的依托单位。 2. 申报项目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和实施条件,符合指南确定 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3.重点学科(研究方向)重大课题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项目可 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科技惠民项目执行期不超过2年,软 科学项目执行期为1年。 4. 每个项目负责人限报 1 个项目。 5. 有往年尚未验收的大连市科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能 申报;软科学研究项目负责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项目 组织能力,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或 相当于副处级及以上级别的中高级科技管理人员。 6.优先支持在连实现成果转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7.项目申报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健全,所申报项目应研发经费 进行单独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8. 申报项目知识产权不清或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不得申报。 9. 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不得申报。 10. 申报单位须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及其申报材料的真实 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进行审核。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项目申报 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纳入科研诚信管理。 11. 不得在线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12. 如果项目申请涉及科研伦理与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 信息安全等)的相关问题,申请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13. 申报单位、合作单位和项目组成员无不良社会信用和 科研失信记录。各归口管理部门需通过“信用大连”官网对 申报主体信用信息进行核查。 14.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技局有 关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预算按照《大连市科技 计划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进行编制,并填写预算说明书。 四、项目考核要求 1.项目申报材料要对照指南要求,有明确的技术指标、科技 创新指标的预期、成果转化指标、代表作、新技术认定等可考量 约定,减少模糊性约束条件,便于专家评审考核。原则上考核指 标不得低于指南要求指标。成果转化指标作为确定项目能否立项 的重要依据。 2.软科学研究成果要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性。 需完成不少于3万字的研究报告、5000字的决策咨询报告,研究 成果应被市委、市政府及市级以上相关决策应用部门采纳,或得 到相关批示,或在主要刊物媒体等发表。 五、申报程序 (一)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准备申报材料,通过大连市科技项 目管理信息平台网上申报。(申报平台操作指南附后) 2.项目按照申报单位属地或行政隶属关系,由归口管理部门 进行初审,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具推荐意见,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 实性等负责。 3.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的项目,申报单位须妥善做好保 密技术处理,需直接向市科技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 (二)申报材料 项目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书在系统中填报,单位相关信息可 参考附件模板中的内容。经科技处审核后从系统导出pdf文件打 印,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扫描上传平台);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前期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材料、合作协议、技术合同、可 行性研究报告等证明材料; 4.大连市科技项目申报承诺协议(签字盖章后上传扫描件) 注:纸质版材料仅用于扫描上传,无需送交科技处。 六、咨询方式 业务咨询: 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39989885,负责新一代信息技术、 洁净能源、智能制造、海洋装备、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 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39989856,负责生命健康、乡村振 兴、绿色技术等。 成果转化与科技奖励处:39989850,负责重点学科(研究方 向)重大课题项目。 外国专家与国际合作处:39989823,负责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政 策 法 规 与 监 督 处 : 39989846 , 负 责 软 科 学 研 究 ; 39989840,负责科学普及。 受理咨询: 行政审批办公室:658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