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报2016年第2期(总第48期).doc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报 2016 年第 2 期(总第 48 期) 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处 网址:http://yjsc.njue.edu.cn 本 期 目 录 学位与培养 经济学博士生论文写作指南 2016 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结果 南京财经大学 2016 年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信 息 窗 我校在 2016 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评审中获得佳绩 我校 4 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宋学锋校长到研究生处调研指导工作 我校召开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汇报会 我校圆满完成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经济学博士生论文写作指南 约翰•H•科克伦 一、论文结构 首先要找出论文的一个核心的、有创意的贡献。用一段话表述这个贡献。这一段和 整个文章一样,都必须具体。不要写出这样的抽象句子“我分析了企业经理薪酬数据, 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结果”。你要详细解释这些主要结论具体是什么。例如,Fama 和 French (1992)的摘要是这样开头的:“股票平均收益率往往与市场 β、公司规模、杠 杆率、账面市值比和收益价格比等多个因素相关,但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这两个容易 度量的变量一起就可以解释股票平均收益率的截面差异。” 提炼出一个核心贡献需要深思熟虑。有时你会觉得很痛心,因为必须忍痛割爱舍弃 很多内容。但一旦提炼出了核心贡献,你就能更好地把握论文,使论文专注于这一贡献, 从而有助于读者迅速抓住文章的精髓。 你的读者一般都很忙且缺乏耐心。没有谁会从头到尾读完整篇论文。你应该方便读 者快速浏览你的论文。大多数读者希望了解你的基本结论。只有少部分读者会关心你的 结论如何与他人的结论不同。只有少数读者会关心,在变量的定义不同、使用的工具变 量不同等情况下,你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文章应该采用“三角形”结构或者“新闻报道”式的风格,不要采用“笑话”或“小 说”的风格。你可能注意到,新闻报道总是以最重要的信息开头,然后再补充相关背景, 供关心细节的读者阅读。好的笑话或推理小说总是在漫长的铺垫之后,才把包袱抖出来。 但学术论文不能这样写---应该把“包袱”放在开头,然后再慢慢解释这个“笑话”。 读者们没有耐心坚持读到表 12 去寻找笑点。绝大多数博士生的论文和讨论会发言(不 仅仅是学生!)却正好犯了这个错误。往往直等到最后一页、最后一个表格、讲座的最 后五分钟,我们才知道这篇论文的贡献。 一篇好的论文并不是研究过程的日志。读者并不在乎你是如何得到正确答案的,也 不在乎你的上百次的、以失败告终的尝试。把这些内容放到你的个人回忆录中吧。 (一)摘要 大多数期刊将摘要限制在 100 到 150 字。务必遵守这一字数限制。摘要的主要功能 是传达论文的那个如前所述的核心的新贡献。摘要中不要提及其它文献。如同论文的其 1 他部分,摘要也必须具体。说明你已经发现了什么,而不是你计划得到什么。同样,不 要写“本文分析了数据,证明了定理,讨论了结果”这样的抽象句子。 (二)引言 引言部分应该开门见山,直接介绍你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你必须明确解释 你的贡献,以便读者能理解你的贡献。不要只是陈述结论,如:“我的结果表明,融资 顺位理论不成立。”要说明这些结果背后的事实。比如,“在控制了 z 以后,用 y 对 x 进行回归,x 的系数是 q。”论文开头第一句最难写。不要以哲学式的句子开头:“很 久以来,金融学家都无法确定金融市场是否有效。”也不要这样开头:“金融学文献长 久以来一直关注 X。”论文自身必须引人入胜,而不是因为有很多人已经在这个问题上 大费笔墨。同样,不要一开头就用大量篇幅描述写作动机,论述这个问题对公共政策有 多么重要。对作者而言,这些都只是在“清嗓子”,徒费笔墨罢了。务必一开始就说明 论文的核心贡献。引言的篇幅宜以三页为限。 我不写这样的“路标”段为读者导航:“第二节设定模型,第三节讨论模型的识别, 第四节报告主要结果,第五节进行稳健性检验,第六节总结结论。”这是在徒占篇幅; 读者翻到某页自然会明白读到哪里了;去掉这段,就在编辑的页数限制内节省了一段的 篇幅。你可就此自行斟酌;但要意识到“路标”段绝非硬性要求。 (三)文献综述 在引言开头,不要花一页半的篇幅介绍其它文献。首先,读者最关心的是你做了什 么。除非读者了解了你做了什么,否则他们无法判断你所做的是否优于他人。其次,大 多数读者并不熟悉相关文献。深入浅出地解释你自己的论文已经颇为困难;若还要解释 他人的论文,那我只能祝你好运了。解释完你自己的贡献之后,便可撰写简要的文献综 述了。文献综述应独立成段,较长的文献综述应单独成节,这样对文献不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跳过。请注意,此时读者尚未理解你的论文,并且大多数读者可能没有读过其他文 献,因此读者会很难看出你的论文如何与其他论文不同。 要慷慨引用文献。 你不必为突出你自己的方法和贡献而把别人的研究批得一无是处。 很多论文的文献综述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没有必要引用相关领域里的每一篇文献, 也没有必要按照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经济学文献综述》期刊)的行文 风格来撰写综述。文献综述的要点在于将你的论文和最为相关的、最新的两三篇文献区 2 别开来,同时恰当地肯定这些作者所做的贡献以避免某些内容被误认为是你的创新。有 些人对“策略性引用”颇为顾虑;他们大量引用某人的文章,向主编暗示此人是审稿人 的合适人选,也想确保审稿人能在参考文献中看到他们自己的论文被大量引用。这些做 法是否得体姑且不论,在论文终稿里,这些带水份的东西应该删掉。 (四)正文 在正文部分,你的任务是尽快阐述核心结论。多数论文恰好背道而驰:它们花大量 篇幅铺陈动机,综述文献洋洋洒洒,描述庞大、复杂的模型但在后文中不再涉及,罗列 描述性统计量、初步结果、一两个不太相关的讨论,而“重要估计结果”直到表 12 才 列出。至此,读者们早已昏昏欲睡了。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只有那些有助于读者理解主 要结论的内容,才能放在主要结论的前面。 (五)理论模型 多数文章中的“主要结果”是实证研究的结果。文中可能会有一些理论或一个模型。 如你(或主编)问“这篇论文是否拓展了经济学理论?”答案肯定是“没有”。这些论 文的理论是为了有助于理解实证研究。根据这个原则,只有读者理解实证结果所必需的 理论才应保留;在读者能够理解实证结果的前提下,理论部分能简则简。不要建立“一 般化的”模型,然后说“在实证部分中,我们将冲击简化为 AR(1)过程;假设有两个企 业而不是一个连续集;假设行为人具有二次型效用函数”等等。只需建立、求解与数据 相匹配的特定的理论模型。 (六)实证研究 应该从报告主要结果开始。不要做“热身”练习,不要详细地描述数据(特别是众 所周知的数据)、初步的估计结果和对他人结果的复制。也不要介绍失败的模型设定来 突出你的有效的模型。如果确有必要,可以将它们放到后文或者附录中。 你或许会强烈排斥我的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愿意采纳我的建议,至少,在介绍你的主要 结论之前,不要写无助于读者理解主要结果的内容。主要结果之后应该放置一些具有经 济学直觉的图表,说明主要结果能够稳健地反映数据中的程式化的、有说服力的事实。 接着,应对潜在的批评作出简短回应,并进行必要的稳健性检验;这些讨论和稳健性检 验的大部分内容最终其实可以作为附录放在网上。 (七)结论 委实说,结论部分是多余的。如果引言部分已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贡献,并且论文 3 主体部分又论述了主要结论和贡献(按照“三角形”式结构),那么结论部分再次申明 贡献真是毫无意义。我曾有几次尝试在文章中省略掉结论部分,但在主编和审稿人看来, 这种做法太过激进。诚然,有些读者会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去查看主要结果,但这只是因 为很多作者在引言里不着要点从而使得这些读者习惯于跳过引言。 因此,结论部分要简短、有趣。不要重述你的所有发现。摘要里提一次,引言里提 一次,正文里又提一次,这已经够了!可以用一两段话承认研究的局限性,引申正文中 未提到的推论。但要简短——不要象写经费申请报告似的勾勒未来的所有研究计划。也 不要猜测;读者想知道你所发现的事实,而不是你的想法。 (八)附录 附录是个极好的收纳箱。把你对文献的深刻见解、一般化的模型、57 个稳健性检 验统统扔到附录里吧。这是把它们从正文中剔除的好办法。最终,你也会把它们从附录 中倒掉。严格来讲,认真负责的作者、审稿人和评论者总是想展示主要结果在多种不同 情况下都是稳健的。你也必须进行稳健性检验,但一旦你能够证明那些稳健性检验对主 要结果并无显著影响,并且发现了一个得到主要结果的最优方法,那么,在正文中就不 值得浪费篇幅罗列所有稳健性检验了。附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在正文中只 是简要总结所做的一切稳健性检验。你可以把附录放到你的个人网站或期刊的网站上。 (Monika Piazzesi 的《债券风险溢价》便是期刊网上附录的一个极端范例。) 二、论文写作 (一)尽量简短 文章应尽可能简短。每个单词必须言之有物。当你修改文章时,可以不时自问:“能 否用更少的篇幅表达同样的意思?”和“这句话真的必要吗?”文章的终稿不能超过 40 页。草稿应更短。文章越短越好。切忌重复。换而言之,如果意思已经表达过一次,就 没必要再说第二次。重复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冗词赘语占用了篇幅,耗费了读者的耐心, 他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到相同的意思。重申一遍,重复非常非常的糟糕。(不 耐烦了吧?!)“换而言之”意味着麻烦来了。回头查找重复之处,只说一遍,说明白。 (二)基本要点 不论是论文整体的组织架构,还是微观段落的行文,应遵循如下原则:“先说明你 做了什么,而后解释它,再把它与其他备选对象或方法步骤进行比较。”例如,在描述 数据处理时,应该先说“我将收入除以了家庭总人口数的平方根”;然后解释这样调整 4 收入的重要性,最后讨论其它可能的调整方式。然而大多数作者的行文顺序恰恰相反。 预览下文和回顾前文往往标志着行文结构混乱。“正如我们将在表格 6 会看到的”, “回顾第 1 该文(Bond Risk Premia)系作者和 Monika Piazzesi 合作,发表在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年第 1 期,其网上附录共 31 页。—译者注二节”, “这一结果概述了第四节的更多分析”,这样的句子都表明,文章内容的顺序并未组织 清楚。 力求准确。仔细研读每个句子。每个句子都言之有物吗?每句话都言必有中吗?详 细记录研究步骤。根据论文正文、论文附录或网上附录的研究步骤描述,研究生们应能 独立复制出论文中的每一个数字。学生论文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文章堆砌了冗词 和废话,但我弄不清楚关键表格中的结果是如何算出来的,标准差是怎么算出来的,也 不理解文中的数值模拟是怎么操作的,等等。 越简单越好。大多数学生认为,文章要吸引眼球就必须进行包装。事实恰好相反: 数学越少越好。估计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脚注 不要用脚注来处理次要的、辅助性的评论。如果评论很重要,就把它放到正文中; 如果不重要,就删掉它。脚注里的辅助性评论通常表明你没有理清思路,不清楚应将注 释里的内容放到文中哪个序列位置。你真的希望读者停下来阅读这个脚注吗?如果是这 样的话,那就把它放到正文中。你希望一般的的读者不要停下吗?那就把脚注删掉。显 然,如果正文中有很多括号(内含注释),这就同有很多脚注一样糟糕。那些一般读者 确实可以跳过、但少数读者为了理解某处而可能愿意了解更多的内容,才需要脚注。长 串的参考文献、简单的数学推导或其他研究步骤的描述,都可以采用脚注。 (四)表格 每个表格都应有它相对独立的说明文字,这样可使读者快速浏览时,无需到正文中 寻找诸如希腊字母的定义之类的信息就能够读懂表格里的内容。但切勿矫枉过正,把表 格的说明文字写得比文章还长。在我看来,变量构造之类的细节描述就可省掉。“账面 市值比”就很好了;你不必赘言六月份的账面市值比来源于 Compustat 数据库。表格的 说明文字的目的是让习惯浏览的读者能够理解表格,而不是替代正文中其他地方的细节 描述。回归结果表格的说明文字应包含回归方程和方程中所有变量的名称,特别是左边 变量(因变量)的名称。 5 正文中不曾提及到的数字不必出现在表格中。表格中的数字不必逐一单独提及; “表 3 第一行的数字呈 U 型”这样的表述便可。“表 5 给出了描述性统计量(句号)” 就欠妥。如果数字不值得在正文中提及,那么它们也不值得放在表格中。正确保留有效 数字的位数,不要照搬计量软件的结果。如果某一估计系数是 4.56783,标准误是 0.6789,那么估计系数应写成 4.6,标准误应写成 0.7。对几乎所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的 应用而言,小数点后两到三位有效数字足矣。合理使用量纲。用百分比就不错。报告 2.3,而非 0.0000023,这样读者会更容易理解。 (五)图形 优美的图形能让文章富有生气。与冗长的数字表格相比,图形能更好地表达数据的 模式和规律。丑陋或不当的图形只会浪费篇幅。同样,图形也需要自成一体的说明文字, 其中应该包括图形中每个标识的定义。应对坐标轴进行标注。合理运用量纲。不要用点 线绘图,因为复印以后会模糊不清。不要使用虚线绘制波动较大的序列。 (六)写作要点 写作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一直留意读者已经知道什么、尚不知道什么。大多数博士生 高估了读者掌握的信息。我们头脑中并没有储存每篇论文的细节。要经常留意哪些是你 已经解释过的内容,哪些是尚未解释的内容。读者最关心的是理解你论文的基本要点。 在他们理解你论文的要点之前,不会对你的论文做任何评论。我的建议不言自明—— 先陈述并解释你所做的,而后再佐证你所做的,最后将它同其它方法作比较。使用主动 语态。不要写:“τ 值被设为 3”,“数据集被这样构造”。究竟谁做了假设和构造呢? 请在文中搜索“被”,将所有被动语态统统换掉。 使用“我”没什么问题。在独立作者的文章中,不要过于严肃地使用“我们”。“我 假设 τ 等于 3”,“我构造数据集的方法如下”。如果有“我”用得太多之嫌,常有办 法可以避免。虽然语言纯化论者认为表格是不能用作主语的,但我认为“表 5 列出了 估计结果”这样写就可以,不要写成“我在表 5 中列出了估计结果”。我自己常使用“我 们”指代“你们(读者)和我”,用“你(们)”指代读者。“我们可以看到,表 5 中的系数呈 U 型”或者“你可以看到,系数呈 U 型”,这样的表述就比较好。“U 型的 系数能被看到”(被动语态)或者“人们可以看到 U 型的系数”(究竟是谁呢?),这 样的表述就比较糟糕。 写作拙劣的病根是作者不愿意为自己说出去的话负责任。这些作者滥用被动语态, 6 “这一点应该被注意到”,组织混乱,首先铺陈文献最后才阐明作者思想,这些都是症 状。深呼吸一下,然后勇敢地对你自己写的文字负起责任来。最好采用一般现在时。即 便 1993 年已经过去许久,你也可以说“Fama and French (1993)find…”。谈到你自己 的论文时也是这样;阐述你在表 5 中的发现,而不是在表 5 中将要发现的。至关重要的 是要保持时态一致。不要在一段的开头用过去时态,而在结尾却用将来时态。 使用正常的句子结构:先主语,后谓语,最后是宾语。不要写“行为主体在面临暂 时性收入波动时用来平滑消费的保险机制是五花八门的”,而应该写:“人们采用多种 保险机制平滑消费”。(我将“行为主体”这一刻板的词汇换成了更为具体的“人 们”,用简单的“多种”一词替换了花哨的“五花八门”。实际上,整句都应删掉,因 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引出介绍保险机制的段落。这是“清嗓子”般的句子,违反了言之有 物的原则。人们运用各种保险机制这一事实并不新鲜,新鲜的是这些机制的内容。尽可 能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写作要具体,不可抽象。 (七)写作小窍门 不要用形容词描述你的工作,如“惊人的结果”、“非常显著的”系数,等等。如 果你的研究配得上这些形容词,世人会如此赞誉你的。若必须使用形容词,不要使用双 重形容。文章的结果肯定不是“非常新颖的”。使用简短的词汇,勿用繁复花哨的词汇。 “用(use)”比“利用(utilize)”好,“若干(several)”比“多种多样的 (diverse)”好。这是个惯例:优秀的作家通常认为从句引导词“这样(that)”之 前的所有内容都应删掉。重读上一句中“从句”之前的内容,你就会有所体会了。例如, “应该注意到这样的情况”就非常冗赘。开门见山,说你所想说的即可。“表明这样的 情况是很容易的”其实意味着并不容易。在文中搜索“这样(that)”并删掉它们吧。 同样,请删掉“此处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样的话。直接说明就是了。这些词句都违 反了言必有中的原则。 给孤立的“这(this)”一词加个对象。“这表明,市场的确是非理性的” “这” 指的是什么呢?“这”的后面永远应该有一些内容。“这个回归表明”就很好。更一般 地说,这(不对,这里应该写成“这个规则”)可帮助你避免“这”指代前文不明确的 东西。通常读者的短期记忆中,会有两三项事物可以用代词“这”来指代。 连字符常被误用。下面是 JF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体例:“连字 符可用来连接名词前面的复合修饰语(例如,after-tax income, risk-free rate, two-day return, three-digit SICcode, value-weighted index);若名词前面的修饰词 7 是以“ly”结尾的副词(例如,previously acquired subsidiary, equally weighted index, publicly traded stock),不适用连字符。只要不产生歧义,连字符都可省略, 但全文应保持一致。请注意,使用连字符并不是强制性的,大可不必生造出这样的怪物 词汇“continually-rebalanced-equally-weighted portfolio”。其他情况下则不必使 用连字符,比如,“The paper focuses on small-stocks.” (这里的连字符应该去 掉。) 人们常会遗忘希腊字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易被忽略的地方定义希腊字母,随后 又不加解释地直接使用(“ 时拟合得最好”),就会使大家不知所云。应在显眼的地方 定义希腊字母。最好给希腊字母加个名称,然后同时提醒人们字母的名称和数值(“我 发现,当替代弹性 θ 等于 3 时,拟合得最佳)。在这里,些微的重复并无坏处。如果 之前的一两段话里已经提到了字母的名称,这里就可以直接使用字母了。 删掉“X 是我的后续研究”。没人关心你的研究回忆录,更不用说你的未来计划和 理由。不要使用“举例式的检验(illustrative test)”或者“举例式的实证研究”这 样的词汇。不要做举例式的实证研究。要么做真正的实证研究,要么不做。用你自己都 不信服的方法来举例做实证研究,只是浪费篇幅罢了。如你非要做这样的举例式实证研 究,这就等同于告诉读者这些研究无关紧要,这只会使读者很快昏昏欲睡。不必对模型 作“假设”。不要说“假设消费者具有幂函数型的效用函数”(当然,更加不能写“效 用函数被假设为幂函数型”,对吧?)你描述的是模型,而不是现实,所以你大可直接 陈述模型的结构。“消费者具有幂函数型的效用函数”(“在这一模型中”是不言自明 的)。需要改变现实世界的条件时,才需要“假设”。比如,“我假设需求曲线没有移 动,所以价格对销量的回归就可以识别需求曲线,而不是供给曲线。”句子中要尽量减 少从句的数量;尽量减少用标点分隔的、非独立句子成分的数量。“Where”指代地点。 “In which”指代模型。不要写“models where consumers have uninsured shocks”,要写“models in which consumers have uninsured shocks”。 不要缩写作者的姓名,例如,“FF 认为,公司规模的确很重要”。写全所有人名并 不会占多少篇幅。你不也希望别人缩写你的名字,对吗? 在作者脚注里,宜对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我不会加上文责自负之类的话语,因 为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也不会在致谢中逐一提及我应邀参加过的所有研讨会。并不是我 不懂感恩,而是篇幅有限无法容纳长长的名单。 不要以风雅的名言警句开头。不要滥用斜体(我自己就用得太多了)。如果句子中 8 不用斜体,需要强调的地方就会被混淆,这时就可用斜体---但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 应该改写句子,明确需要强调的内容。说明因果关系的方向时,从单一方向讨论即可。 对于“当简在跷跷板的一端向上(下)运动时,比利则在跷跷板的另一端向下(上)运 动”,括号中的内容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如果必须强调双向因果,可加上“反之亦 然”。每个句子必须有主语、谓语和宾语。句子不能像“No sentence like this”这样。 三、实证研究的诀窍 这些诀窍讲的是“如何进行实证研究”,而不仅仅是“如何写实证论文”;但总的 来看,“做”和“写”的差别并不大。实证研究中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是因果识别 (identification)、因果识别、因果识别。务必阐明因果识别的策略(当然,首先要 理解因果识别的策略是什么)。许多实证研究可归结为“A 导致了 B”,通常用某种回 归估计进行佐证。你要解释你所看到的数据中的因果关系是如何被识别的。 1. 要描述哪些经济机制导致了自变量(右边变量)的差异。不过,上天赐给我们的 真正的自然实验是少之又少的。 2. 要描述清楚残差中包含了哪些经济机制。除右边变量(自变量)外,导致左边变 量(因变量)变动的因素还有哪些? 3. 因此,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扰动项为何与右边变量不相关。除非你做好了前 面两项,要不然你无法解释清楚这一关键假设。 4.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为何工具变量与右边变量相关,但与扰动项不相关 5. 工具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将 y 对 x 回归,何时 z 应作为自变量 加到右边,何时 z 应作为 x 的工具变量? 6. 对你所报告的每一个估计数字,要说明数据中哪些变量的差异导致了估计结果。 例如,加入固定效应之后,相应的解释会截然不同。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公司固定效应后, 每个公司内部的时变因素会影响回归系数。若回归方程中没有加入公司固定效应,回归 系数往往取决于在某一时刻上各个公司之间的差异。 7. 你确信你看到的是需求曲线,而不是供给曲线吗?要想澄清这一问题,请自问 “你在对谁的行为建模?”例如,你感兴趣的是利率如何影响住房需求,并用新增贷款 量对利率作回归。但如果其他因素导致住房需求变得很大时,住房抵押贷款需求(以及 与住房抵押贷款需求相关的其它贷款需求)也会抬高利率。你的暗含假设是需求曲线是 不变的,价格的提高会降低需求量。但数据可能是因为供给曲线不变而产生的,从而增 加的需求会抬高价格,或者需求与价格交互攀升。你是在对房屋购买者的行为建模,还 9 是在对储蓄者的行为建模呢(储蓄会如何对利率变动做出反应)? 8. 你能肯定不会是 y 导致了 x?或者 z 同时导致了 y 和 x?看看下面反向因果关系 的例子吧。例如:前一个例子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究竟是利率变动导致了住房需求的变 动,还是住房需求的变动导致了利率的变动呢(或者是整体宏观经济状况同时导致了利 率和住房需求的变动)? 9. 仔细斟酌自变量中应包括哪些变量,不应包括哪些变量。大多数论文中引入的自 变量过多。大可不必把决定 y 的所有因素都作为自变量。 a. R2 较高通常是坏事---这意味着回归方程是左脚的鞋子数量 = α + β×右脚的鞋 子数量 + γ×价格 + 扰动项。右脚的鞋子数量不应该作为控制变量。 b. 不要做这样的回归:工资 = a + b×教育程度 + c ×行业 + 扰动项。固然,加入行 业变量是会提高 R2,并且行业变量也是影响工资的重要因素(如果你做好了前述的第 2 项,它应该在扰动项里),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进入更好的行业,而不是从助 理汉堡师傅擢升为首席汉堡师傅。只报告估计值和 p 值是不够的,要说明数据中导致估 计结果的事实或规律。Fama 和 French1996 年的论文《多因子解释》(Multifactor explanations)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照过去的文献惯例,只需要报告一个数字:GRS 检验。Fama 和 French 展示了每个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和 β 值,并说服读者相信期望收 益的规律与 β 值的规律相吻合。虽然 GRS 检验糟糕透顶,但该文提出了近 15 年来最 成功的因子模型!他们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他们揭示了数据背后的固有规律。 务必阐明结果的经济上的重要性。除了说明核心数字统计上的显著性外,还应阐明 它们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大型面板数据集,即便是极小的经济效应,在统计上 也会显著。(对于大型面板数据集,若 t 统计量为 2.10,估计出来的效应确实非常微 小!)当然,每个重要的估计值都要报告其标准误。 四、讲座报告 讲座的时间快得让你难以相信。既然时间有限,开门见山直奔要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听讲座的时候,我们无法跳到最重要的部分!做讲座时,无需陈述文献综述和研究动 机。直接切入重点。Gene Fama 的学术报告常常这样开头:“请看表 1。”这种做法值得 仿效。不要“预览”结果,这是浪费时间。说一遍就够,为何要说两遍?制作幻灯片时, 不要把要说的每个词都用项目编号标注出来。若如此,你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向前 推进。当你意识到时间不够时,无法临时改变顺序。幻灯片只需包含方程、表格和图形 ——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用文字解释的地方,应限于一两个你认为大家确有必要知晓 10 的词。例如,“因果识别:在李嘉图模型中,财政冲击对利率没有影响。”又如,你希 望大家记住模型的结构、变量的定义,等等。如果幻灯片上的废话太多,当你谈到生产 函数的时候,听众还未找到效用函数,那么他们听得一头雾水也就不足为奇了。跨越两 张幻灯片的方程式,听众是记不住的。 应在每张幻灯片上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让听众消化其中的内容。这意味着,你不能每分 钟换一张幻灯片。正如写论文一样,做学术报告时,你的主要目标是尽快讲到你的最主 要贡献。 大多数讲座糟糕透顶。讲座以漫无目的的动机和政策含义开头,但此时听众尚不清 楚论文的结论,所以无法理解。然后是大段的文献综述,这些更加无聊,因为听众还没 有弄清本文的要点,遑论其它文章了。随后是结果的预览。通常而言,讲座者会说,“我 先预览一遍结果,以免时间不够,无法讲到结果”这预言还怪灵的。既然来作讲座的主 要目的是展示主要结果,为何不从现在开始!更糟糕的是,时间不够主要是因为乏味的 预览结果花掉了半个多小时!随后,讲座开始停步不前,大家开始对预览的结果提问, 而大多数问题都很幼稚(“需求弹性的测量值是 0.3。”“你如何确定供给发生了变 化?”),因为组织合理的讲座会清楚地在结果部分解释这些内容。但是,这样的提问 无可厚非,因为未被证明的命题毫无意义。接下来是一些“理论”(在实证文章中), 但这些理论离题甚远,并再次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不,这儿没法区分出“行为”解释 和“理性”解释。聪明的听众总能找出理由和例子,认为系数的符号应该相反)。接下 来,又是一堆节外生枝的初步结果和无关痛痒的图表。没有意义的讨论再次爆发;听众 不清楚演讲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讨论也已离题万里。终于,演讲者发现只剩下 10 分钟了,演讲者让听众安静,走马观花似地讲完了主要结果。所有人都极度疲倦和困惑, 没有理解任何要点。在去年冬季学期的金融学的讨论会上,我记录了时间,发现没有一 次报告能在一小时内谈到主要结果! 仔细聆听观众的提问,要逐字逐句地听完,然后数到三后才回答。虽然你需要赶时 间,或者你猜到了问题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但还是要数到三再开始回答。讲座不 是知识竞答表演,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能预知听众会提什么问题。 在手边放一张纸。你可能无法很快回答每个问题,请把问题记录下来。有的问题对修改 文章大有裨益。解释越简单越好。大多数演讲者,尤其是博士生,常常高估了听众对理 论部分的理解程度,高估了听众对模型和结果的记忆及消化的速度。声音要洪亮,语速 要放慢,发音要清楚。 11 五、结论 许多经济学家误认为自己是科学家,只须将研究过程全盘写出即可。事实不然;经 济学家更像作家。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文章就是散文。优秀的经济学家常将一个研究项目 时间的 50%以上花在写作上。对我而言,要花 80%的时间在写作上。当你阅读其他论文 时,注意它们的写法,要留心你所尊崇的作者的行文风格。威廉•金瑟的《优美地写作》 以及 D•科洛斯基的《经济学的修辞艺术》让我受益良多。格莱恩•艾里森发表在 JPE 上 的文章《经济学论文出版过程变慢》有助于理解论文结构应该如何组织。 来源:《经济资料译丛》 2016 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结果 根据《南京财经大学选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暂行办法》(南财大研字[2007]14 号) 和《关于做好 2016 年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增列工作的通知》(南财研字[2016]13 号) 文件的规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审议,通过了陈杰等 38 名教师为我校相应学科、 专业的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资格认可从 2016 年 6 月 16 日起。 2016 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序号 姓名 学科专业代码 学科专业名称 1 陈杰 020104 西方经济学 2 王万珺 020104 西方经济学 3 周宁 020104 西方经济学 4 檀菲菲 020202 区域经济学 5 黄建元 020203 财政学 6 李婧 020203 财政学 7 汪栋 020203 财政学 8 汪卢俊 020203 财政学 9 张志柏 020204 金融学 10 陈启斐 020205 产业经济学 11 史青 020206 国际贸易学 12 12 蔡荣 0202Z1 贸易经济 13 王舒娟 0202Z1 贸易经济 14 仇高驰 0202Z2 文化创意产业 15 刘程 0202Z2 文化创意产业 16 穆弈君 0202Z2 文化创意产业 17 杨俊 0202Z2 文化创意产业 18 李庆海 027000 统计学 19 陈翔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 孙丰云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21 李梅 070104 应用数学 22 谭玉顺 070104 应用数学 23 卜湛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24 何荣 083201 食品科学 25 裴斐 083201 食品科学 26 雷红 083202 食品科学 27 刘阳 083500 软件工程 28 李万福 120201 会计学 29 倪婷婷 120201 会计学 30 钱坤 120201 会计学 31 吴孝灵 120201 会计学 32 张亮 120201 会计学 33 朱秀丽 120201 会计学 34 陈效林 120202 企业管理 35 韩世莲 120202 企业管理 36 倪明 120202 企业管理 37 肖玉杰 120202 企业管理 38 丁蕾 120203 旅游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 2016 年 13 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根据《关于开展 2016 年度“江苏省及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申 报工作的通知》 (南财研字[2016]14 号)文件精神,经学院上报、研究生处审定并公示, 90 项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 29 项课题获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 现将 51 项校级课题立项结果公布如下: 2016 年校级研究生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名单 序号 申请人 1 逯伯亮 无限时滞随机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研究 校立校助 2 施 大米硒肽 SPHs-3 缓解铅的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校立校助 3 訾永真 网红经济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践 校立校助 4 钱煜昊 期货市场金融化与大豆价格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 CBOT 大豆期货市场数据 校立校助 5 姬胜男 融资约束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校立校助 6 梅 社会关系结构与择业匹配的双向反馈效应 校立校助 7 陈吉玲 绩效压力对企业跨界成长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研究 校立校助 8 訾文凤 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 校立校助 9 张雪娇 高管诚信、隐性契约与融资约束 校立校助 10 熊海珠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性研究 校立校助 11 卞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证信任度研究 校立校助 12 贾坤鹏 出版类上市公司跨媒介产业模式研究——以凤凰传媒为例 校立校助 13 许秀芳 信息时代坚持创新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 校立校助 14 聂 翔 艾米丽·卡尔绘画艺术与印第安文化的关系研究 校立校助 15 张 坤 鹅肉肌动球蛋白解离因素分析及其对嫩度的影响研究 校立校助 16 黄佳奇 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校立校助 17 谢广云 限薪令对公司投资效率与现金持有的实证研究 校立校助 18 王文彦 “内斗门”——企业控制权斗争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案例研究 校立校助 19 周 基于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防控体系研究——以蚂蚁金服为例 校立校助 20 蔡小叶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估值研究 校立校助 21 朱雅青 异质性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校立校助 22 徐庆庆 风险防控视角的中国公立医疗体系内部审计研究 校立校助 23 韩 月 上市公司退市研究——以艺龙退市为例 校立校助 24 鲍 琳 中产阶级投资结构比与经济增长速度互动分析 校立院助 25 刘兆彬 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校立院助 26 钟 婧 基于慕课技术的企业互联网培训理论创新 校立院助 27 陆 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考评方案设计 校立院助 怡 璐 文 玥 申 请 项 目 名 称 14 备注 28 夏 然 商业银行风控核心竞争力-VAR 值 校立院助 29 靖 静 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研究 校立院助 30 王静宇 超声波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作用力调控机制的研究 立项不资助 31 缪芳芳 供给侧改革下的流通创新研究 立项不资助 32 董启昌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中国创新全球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 立项不资助 33 李 低碳社区建设 PPP 模式发展研究 立项不资助 34 管芳芳 江苏城市政府的财政极限与风险评估 立项不资助 35 李 琴 泡沫演变过程中资产价格波动规律研究 立项不资助 36 周 波 长三角地区能源生产率潜在改进空间: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 视角 立项不资助 37 白 兰 互联网金融理财基金类产品风险评价 立项不资助 38 任好年 残疾人可持续精准扶贫研究 立项不资助 39 周雪娇 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研究 立项不资助 40 周 霞 资源禀赋、市场竞争与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 立项不资助 41 崔 艳 混合所有制、高管薪酬与并购企业成本粘性-基于产权性质视角 研究 立项不资助 42 王海姣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 立项不资助 43 胡言言 产权性质、治理环境与 CSR 报告鉴证效果——基于分析师盈利预 测 立项不资助 44 雷兴强 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塑造影响因素研究 立项不资助 45 戴明鑫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政府管理模式分析 立项不资助 46 刘 糙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糙米发芽过程水分迁移和分布规律研究 立项不资助 47 吴雪蓉 拓扑度理论在非线性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立项不资助 48 刘 图像购物检索关键技术与 APP 研发 立项不资助 49 杨晓章 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立项不资助 50 李苏艺 不同平减指标和利润指标对公司股票收益解释能力的研究 立项不资助 51 朱清洪 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的破冰之旅 立项不资助 52 王 琨 风险投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立项不资助 53 于 晨 共价物理交联制备淀粉基水凝胶及抗菌性研究 立项不资助 54 蒋祖龙 供给侧改革下制度质量与中国新型比较优势塑造研究 立项不资助 55 李鑫鑫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增加值贸易研究 立项不资助 56 孙丽俊 地方政府效率变动对 OFDI 的影响——基于江苏省面板样本的 检验 立项不资助 57 吕海艳 新常态下中小城市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以盐城为例 立项不资助 58 连 栋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市场法评估可比公司选择研究 立项不资助 59 高 任 创业板高派现、高送转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立项不资助 60 陈碧莹 挤压杂粮营养米粉的研究 立项不资助 61 林振洲 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2004-2011)维护 委托课题 琳 潇 锋 希望各位项目主持人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我校在 2016 年度“江苏省研究生 15 培养创新工程”评审中获得佳绩 近日,2016 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各类项目的评审结果公布,我校获 江苏省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25 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15 项;获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 项,优秀研究生课程 3 门;江苏省新增 研究生工作站 4 个;首获省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 1 项,实现了立项数量和质量上的双丰 收。此外,我校还立项 60 项校创课题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本次评审结果充分反映了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上取得的成 效。今后,我校研究生工作将继续以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为契机,以培养研究 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创新招生工作机制,完 善导师遴选办法,加强研究生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支持研 究生参加海外交流计划、联合培养等举措,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究生处) 附录:我校入选 2016 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一、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省立省助: 1、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的动因及障碍分析 申请人:王金秋(博士) 2、中国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分行业的视角分析 申请人:田曲(硕士) 3、政府管制,竞争结构与企业创新方式 申请人:陈鑫(硕士) 4、最优匹配视角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申请人:孙立中(硕士) 5、TPP 背景下江苏开放经济发展研究 申请人:袁琦(硕士) 6、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 申请人:陈曦 省立校助: 1、基于代际差异的进城务工人员行为决策研究 申请人:罗金龙(硕士) 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流动性角度的分析 3、江苏省制造业人工成本问题研究 申请人:宋海莹(硕士) 申请人:郑惠婷(硕士) 4、企业税费负担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16 (研 申请人:潘颖(硕士) 5、产价格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非对称性效应研究——基于金融状况指数的视角 申请人:笪哲(硕士) 6、中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变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研究 申请人:姜祥丽(硕士) 7、我国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研究——基于 Tobit 模型的实证分析 申请人:樊哲(硕士) 8、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法律构造 申请人:崔嵬(硕士) 9、雾霾污染程度与企业低碳绩效相关性研究 申请人:李盼(硕士) 10、心里契约违背与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关系:E1 的调节作用 申请人:孙婉竹(硕士) 11、上司与同事侵犯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申请人:程娟(硕士) 12、零售实体企业数字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协同 13、江苏省广告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 申请人:邵菲菲(硕士) 申请人:陈伟(硕士) 14、中国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研究 申请人:王童瞳(硕士) 15、基于三维坐标反演的多摄像头数据融合 申请人:张剑书(硕士) 16、菜籽蛋白源双重抑制肽的稳定性研究 申请人:杨毅杰(硕士) 17、酶法制备食用菜籽多肽产品开发 申请人:袁强(硕士) 18、可追溯食品供应链主体利益优化分析 申请人:余莘(硕士) 19、食品供应链中质量投入的博弈分析与量化研究 申请人:桂冬冬(硕士)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省立省助: 1、江苏省某服装企业出口过程中外汇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申请人:王梓烨 2、中国 OFDI 的母国环境效应——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 申请人:陈惠芬 3、基于净推荐值体系的互联网保险服务优化研究 4、影响我国股权众筹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申请人:宋翰林 申请人:姚冬 5、经营性收费公路合理投资回报率及定价机制研究 省立校助 17 申请人:朱辉 1、 “互联网”时代残障老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申请人:张柳晨 2、互联网金融信用结构化产品设计及风险管理 申请人:崔爱伟 3、基于实物期权的 PPP 地铁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申请人:马可 4、 “互联网+”下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申请人:许乔蕙 5、基于对赌协议的影视企业收益预测研究 申请人:叶沁薇 6、基于通路转型下的银行财务绩效分析 申请人:孙文钦 7、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微信营销研究 申请人:余小世平 8、 “去杠杆”对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影响的测度 9、农村养老护理的政府财政研究 申请人:黄蓓 申请人:曹颖 10、稻谷吸附解吸平衡规律及储藏品质研究 申请人:倪阳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1、高速发展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课题) 主持人:王开田 蒋琰 2、 “一带一路”战略下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重点课题) 主持人:张为付 3、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重点课题) 主持人:黄建国 4、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创新培养机制研究(重点课题) 主持人:曹宝明 欧亚 5、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一般课题) 主持人:杨向阳 王竹君 6、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硕士为例 (一般课题) 主持人:汪争 7、方法优化,体系建构与效果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般课题) 主持人:华凌志 朱婷 四、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 1、研究生财经论坛 五、优秀研究生课程 1、 《高级国际贸易学》 负责人:张为付 2、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负责人:宣烨 3、 《公司财务理论与方法》 负责人:李连军 18 六、研究生工作站 1、南京富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2、南京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工作站类型:企业 工作站类型:企业 3、盐城聚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工作站类型:企业 4、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 工作站类型:人文 我校 4 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19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 2016 年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 果的通知》(苏教研[2016]6 号),我校 4 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为 2016 年度江苏省优秀 学位论文,总篇数创历史新高。其中,学术学位优秀硕士论文 3 篇,专业学位优秀硕士 论文 1 篇。 (研究生处) 附:2016 年南京财经大学获评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1、《我国内需不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阐释——成因及根本解决路径》,作者: 魏光谱,指导教师:何干强 2、《动物损害多元化责任制度研究》,作者:翁强,指导教师:焦富民 3、《杏鲍菇多糖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作者:马高兴,指导教师:胡秋辉 4、《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特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南京青奥会特许商品研 究为例》,作者:计华,指导教师:孔群喜 宋学锋校长到研究生处调研指导工作 20 6 月 2 日上午,校长宋学锋到研究生处调研指导工作,并与研究生处全体领导和工 作人员交流座谈。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陆明峰陪同调研。 座谈会上,研究生处处长张为付就研究生处的基本情况、“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思 路及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副处长李玉琴、黄建国、杨向阳分别就研究生学生管 理、研究生培养管理、学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就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 改进措施等发表了看法。 在认真听取与会同志发言后,宋学锋校长充分肯定了研究生处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与 质量、学科点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 以“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引领,厘清未来工作思路,既要找准问题所在,又要明确解决 办法。二是要大力改善招生工作,提高硕、博生源质量,加强培养环节规范,全面提升 培养质量。三是要围绕博士点项目建设、相关学科评估统筹安排工作,大力推进学科建 设,为我校创建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四是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划分,努力实现日常工作有效率、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 有成效。 (研究生处) 我校召开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汇报会 21 6 月 14 日上午,我校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汇报会在仙林校区召开。校长宋学锋、 副校长鞠兴荣、乔均出席会议,各参评一级学科负责人及相关学科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为付主持。 张为付主任简要总结了我校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要求各 学科按照规模、结构与质量相统一,定量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要求,全面梳理,规 范形式,补齐短板,特别是优势学科,要立足学科定位,充分整合资源,高标准严要求, 全力做好评估工作。 各优势学科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学科评估工作情况,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相 应的解决思路;其他参评一级学科负责人先后汇报了学科评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 解决措施,各学科围绕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乔均副校长要求,人才培养要注重质量,突出培养特色;社会服务要凸显学科特色, 抓好典型案例;各学科要明确方向,做好学科定位;优势学科要有所突破,弥补学科建 设短板。 鞠兴荣副校长要求,在此次学科评估工作中,各学科要全面梳理、展示学科建设成 效,挖掘亮点,科学合理组织评估材料,客观真实反映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宋学锋校长在讲话时充分肯定了各学科迎评的前期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 要求:一是确保填报成果与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二是抓准要点, 抓好落实,在倒计时阶段集中力量,切实把评估工作做好做实;三是树立大局意识,处 理好“有”和“无”、“有”和“好”、“好”和“优”的关系;四是以此次学科评估 为契机,立足自身学科建设,深入思考学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探索提升学科建 设水平的思路和举措。 (学科建设办公室) 我校圆满完成 201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22 日前,我校 2016 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共录取普通硕士研究生 805 人 (含外校推荐免试生 24 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430 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75 人。据统计,今年招收的 805 名硕士研究生中,来源于“985”和“211”高校的学生 82 人,来源于江苏省内高校生源 495 人,来源于本校生源 190 人(其中红山学院 35 人)。 据了解,2016 年,我校 20 个培养单位的 40 个学术型硕士点和 9 个专业学位领域面 向全国招生,与 2015 年相比,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保持不变,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增加了 65 人,增幅为 21%。为保证招生工作各环节的科学性,我校进一步健全与完 善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制度,加强了研究生招生初试、复试和录取各个关键环节的过程监 控和程序保障,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了研究 生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据悉,我校正在按照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要求,进行函调考生人事档 案和统一寄发录取通知书等相关工作。 (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王 芳 签 发:张为付 报:校领导 抄:本校各有关部门 发:本校各院(系、部、中心)、硕士生导师、硕士生 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处编印 共 10 份 2016 年 06 月 30 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