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

巴黎右岸Proven▼22 页 99 KB下载文档
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
当前文档共2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是一个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 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与广大公众的膳食营养及饮食 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目前,全球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正 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 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智 能制造)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 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 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 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 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 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也对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实施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是对《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的具体贯彻 1 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 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 重要手段。 专项总体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 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 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 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 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 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 2020 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 基础共性技术 60-70 项,创制关键装备 15-20 种,新工艺和新 产品 50-60 个,建设集成示范线 20-25 条,技术应用和示范企 业食品加工吨产品能耗降低 15%, 水耗降低 20%, 排放减少 15%, 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营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在 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 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 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 术新装备,为确保储粮安全和现代粮食收储运提供技术支撑。 2 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 15%降到 5%左右,玉米霉 变率由 5%减少到 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 提高到 30%,干燥能耗降低 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 药剂使用量 30%以上。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机制和基地 3-5 个,培养创新人才 200-300 名,形成创新 团队 10-15 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本专项针对“十三五”期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 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 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实施方案的 25 项重点任 务进行重点项目分解。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 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 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 依据专项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 年度指南已部 署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2 项,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 装备创制 10 项,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4 项,合计共设置启动实施 16 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 1/3。 2017 年度指南依然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 路,依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 25 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分解,从“应 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工程化技术集成 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拟设置和启动实施 3 17 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 1/3,国拨经费概算合计约 3.54 亿元。 一、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本部分属于前沿基础研究,共设置 3 个项目。由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6 个, 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 5 家(含主持单位)。 1. 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表征评价 和形成机制研究严重滞后等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华传统食品风 味品质特征与喜好关系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风味品质 理论体系。以食品基本口味、中华特色风味以及与消费喜好之 间的关系为对象,以我国主要菜系分布的典型城镇居民为研究 区域,研究消费者口味喜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华传统 特色加工食品的特征风味物质构成及风味形成机理;研究现代 生物和物理技术对淀粉、蛋白、脂肪等食品组分结构特性的影 响及与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关系;研 究食用过程的感官交互作用、风味属性智能感官检测传感器响 应机制;研究特色风味与品质的稳定性调控机制与方法;研究 基于消费喜好和营养需求的食品风味及品质构建方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中国风味地图与中国人食 品口味喜好基础数据库,挖掘和丰富中华特色风味,研发风味 4 属性精确评价与风味稳定新方法 5-10 项;阐明 5-10 种食品体 系主要组分的结构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与食品色、香、味、 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形成之间的关系;揭示特色风味物质 构成、感官特性与消费喜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风味与品质预 测模型 3-5 套;制定标准 10-15 项,发表论文 100 篇以上,其 中 SCI 收录论文 65 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研制智能感官分析 装备/系统 3-5 套;申请专利 15-20 件,制定国际标准 1-3 项。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 食品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健康功能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明确我国广大膳食人群的中华传统食材营养物 质组分和食材中丰富的功能因子等营养物质基础,系统构建中 华传统饮食结构与公众营养健康数据库。以我国大宗食品加工 原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主要成分的指纹图谱数据库,结合大数 据分析方法构建组分的结构与营养品质及生物活性的关系;研 究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对食品营养品质影响的分子基础与调控 机制,开展食品中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分析、 评价生物活性组分与活性间构效关系。通过组学手段开展食用 农产品营养组分解析及其转化机理研究,研究阐明食品加工与 制造过程对食品营养组分消化、吸收及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 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对营养功能表达的影响。 5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 6-8 种我国大宗食品原料 的产品和产地属性,揭示 4-6 种食品原料中主要组分的构效关 系;建立食品中 5-6 种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方法,明确 25-35 种 食材的主要营养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分离得到 8-12 种具有特殊 营养功能的主效组分;明确 10-15 种主效组分与活性构效关系; 建立营养数据库 2 个;发表论文 80 篇以上,其中 SCI 收录论 文 65 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 15-20 件。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 益生菌健康功能与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的食品营养代 谢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 基于我国广大公众的中华传统膳食结构基础与肠道微生物菌 群的基本特点,系统研究适合于我国居民膳食特点、能够改善 我国居民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资源、探索中华传统膳食结构下 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与公众营养代谢及健康的关系,为系统开 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奠定理论基础。重点研究益生菌资源多样 性及系统建库技术,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生物 效应和机制,食品组分及膳食模式对肠道微生物及宿主免疫及 代谢疾病的影响等。应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代谢组 学和食材营养功能组学等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系统 6 开展中华传统食材基础下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特点、微生态系统 变化规律与人类营养代谢及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膳 食结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 疾病干预的关系,研究传统膳食结构、肠道菌群的协同作用与 营养和健康的相互关系,为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新型的 营养健康食品和实现营养靶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优良乳酸菌等益生菌组基 因数据库并获得乳酸菌等益生菌 10-15 个重要生产和遗传性状 筛选标记。明确 3-5 个膳食结构的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等功 能因子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和相关机制;揭示 2-3 种膳食结 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 疾病干预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营养膳食干预的有效途径,揭示 2-4 个食物营养物质、功能因子对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的靶向 功能影响与健康干预机制;确立 5-10 种具有特殊营养和健康干 预的功能的主效组分和 15-20 种食材。发表论文 80 篇以上,其 中 SCI 论文 65 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 15-20 件。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二、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本部分属于共性关键技术,共设置 8 个项目。由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 7 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每 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5 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 超过 5 家(含主持单位)。 4. 食品绿色节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品加工产业高能耗、高水耗、高排 放和低效能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和高效食品加工制 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研究节能组合干燥与耦合分离、蒸汽 直接喷射加热(DSI)、低温节能浓缩、热能高效利用、高效智 能杀菌等绿色与节能加工新工艺与新技术,研制高效节能智能 化的粉碎、干燥、分离、杀菌、冷冻、解冻、浓缩及节能降耗 和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组合加工新装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与开发新型绿色节能加工 技术 15-20 项,研制节能高效加工装备 5-10 台(套),生产效 率提高 20%,实现食品加工主要单元操作比传统工艺技术与装 备节能 10%-20%,污染物排放显著改善。制定标准 3-4 项,申 请专利 20-3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 特殊保障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8 研究内容:针对远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 品种少,连食性和方便性差,技术水平、标准化和专用型、保 障程度低等问题,基于特种环境下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 开展高效能、高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远 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突破工程化加工、高 阻隔包装和货架期延长等关键技术;开展特需食品的风味保持 和赋香增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密度高,利用率高,种类 丰富而又兼具方便、美味、营养的特需食品;针对海员、航天 员和野外特殊人群对中式食品质构、营养、功能和保质期的特 殊要求,自主开发中式食品产品配方、工艺及包装关键技术; 研制适应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工业化关键 技术与装备;研制兼具安全、营养、美味、高效能的适合于海 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针对应急保供、救灾 抢险、军供等及时供应需要,研发应急主食品等团餐生产和及 时供应关键技术设备和新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特需食品加工技术 15 项, 开发特需食品新品种 40 种、应急主食 5 种以上;构建我国中 式航天食品工程化技术体系,创制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 群中式食品核心加工装备 3 台(套)以上,应急主食技术装备 3 台(套)以上;研制开发 15 种以上中式航天食品。形成系列 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中式食品及应急主食的技术工艺、 9 装备标准和产品标准,申请专利 15-20 件。【预期性指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进行灾害易发区域应急供应示范应用。 获得专利 5-10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 母乳营养功能组分研究及婴幼儿等特需乳制品创制 研究内容:以我国母乳营养组分及其功能研究为重要基础, 优化孕产妇及婴幼儿等乳粉配方,系统开发适于中国母婴人群 的营养和功能性乳制品,提高乳品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构建 我国人群当前膳食条件下基础数据库,系统开展生鲜乳中各种 功能组分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乳品功能配 料和风味原料的高效制备工艺,开发功能与结构更接近母乳的 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开展各类非热乳品加工技术在乳 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建立高品质乳品营养与功能精确调控技 术及组分互作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发针对中国特定需求人群 特点的功能性乳制品,以及乳基原料复配新产品。研发人乳替 代脂和功能性发酵产物的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新一代婴幼儿 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食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善建立母乳数据库,开发母 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新产品1-3个,开发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 功能原辅料产品3个,建立乳品非热加工技术中试示范线2-3条; 10 形成关键技术12-15项,研制加工装备3-5种,开发新原料、新 工艺和新产品12-15个,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 乳食品产品6-8个;建立中试示范线2-3条。制定成套技术规程 和标准8-10项,申请专利10-2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5-10件,发表论文20-30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 营养专用型蛋制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蛋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和蛋粉及液态蛋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以及对新需求支撑不足等困境,突破现代 蛋制品的品质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新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食品 加工过程及终端消费的多元化系列新产品。研究开发鸡蛋中功 效成分递送控制、功能性成分活性保护、耦合提取与亲和纯化 等关键技术,开发液蛋产品保质减损与品质调控、功能性蛋清 蛋白微凝胶颗粒制备、蛋白-功能性多糖共融等技术;确定品质 保持技术对蛋液品质与保质期的影响和液态蛋贮藏和物流产 品控制参数,突破液蛋产品保质期延长和质量安全控制新技术, 研制高值功能性新型蛋制品;开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特 殊营养需求的高值化、功能化和休闲化系列蛋制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 7-15 个蛋制品新产品;功 能性蛋制品高效联产加工新技术 3-5 项;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 11 在保障液蛋产品加工品质的基础上保质期提高到 25 天;开发 新型蛋粉加工原料 3-4 种;建成 2-4 条蛋品精深加工示范生产 线;建成 1-2 个蛋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制定技术规 程和标准 5-10 项,申请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 利 5-10 件,发表论文 20-40 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 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营养型、复合型和功能型等新型果蔬 汁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不足等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 装备问题,系统开发营养性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新技术与新工 艺及成套装备。以营养型特色非还原复合果蔬汁等液体食品为 加工对象,开展加工过程中蒸汽直接喷射加热、生物酶催化高 效制汁、节能分离、低温节能浓缩、物料特性修饰技术等高效 节能共性技术研究;研发蒸汽高效换热、强制节能分离、多效 节能浓缩、联合加热干燥等设备;开展全程智能化数控装备及 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针对果蔬汁类饮料物理和生物加 工过程中风味成分、营养成分和表观品质成分的保持与控制, 研发低温加工、复合酶解提取、生物护色等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 2 套, 开发果蔬饮料新型品质保持技术 2-3 项,建立果蔬汁生产示范 12 线 3-5 条,开发装备 5-8 台(套)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技术,生 产全过程平均能耗降低 10%以上;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 2 套,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制定标准 2-3 项,申请专利 20-3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技术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 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以我国主要茶种(绿茶、红茶等)为原料,开 发茶制品,研发集成茶制品标准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形成能涵 盖我国主要品类的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建立产品质量、加工技 术和装备标准。提出不同贮藏环境条件下茶制品的保质期;开 发出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 备。开发主要茶制品的规模化加工技术和装备,集成示范条主 要茶制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建立茶制品原料分级指 标和产品质量要求、加工技术规程和生产线装配标准。研究不 同贮藏条件(含水率、贮藏温度、氧气和光照)下,茶及茶制 品中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卫生指标变化规律,提出 茶制品贮藏品质的化学指标和贮藏保质期。开发用于快速评价 不同茶制品品质和产品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和集成日产量 300-1000 公 13 斤干茶的标准化生产线 3 条,研究制定不同类型茶制品的产品 质量标准 3-5 项,开发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 化品控装备 2-4 套。制定不同茶制品的贮藏保质期标准 3-5 项; 不同类型茶制品生产线装配标准 3-4 项,申请专利 12-18 件。 【预期性指标】构建基于外形的茶产品分类体系,建立 5-8 种 茶产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工艺和生产线装配体系。获得专利 6-8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获得软件著作权 10 项。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 果蔬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果蔬干燥加工产业普遍高 能耗、低品质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优质 和高效干燥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果蔬高效干燥过程 中品质劣变等问题,开发高效均匀化干燥、新型高效预处理及 干制品保质贮藏中品质调控技术,开发高效优质干燥技术和精 确识别劣变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基于含水率变化的智能 化干燥终点判别的快速检验和实时控制技术并开发仪器设备, 研发新型的果蔬快速冻干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果蔬的精准干 燥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和新型预后处理 品质减损技术、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果蔬干制品品质快速检测 14 技术 4-7 项、装置 4-7 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产品的精准干 燥技术、快速冻干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 和新型预后处理品质减损技术、新型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及均 匀化高效干燥技术 12 项,研制果蔬快速冻干装备 1 套,研制 适合于易腐果蔬产品的高效、节能、优质干燥装备 7 套。制定 标准 5-10 项, 申请专利 30-4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 粮情监测监管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以我国主要政策性储粮为研究对象,研究解决 我国仓储粮情监测和监管技术体系与云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 和监测监管相关设备问题,建立全国粮情监管云平台,实现储 粮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全国粮情预警及监管服务,提高储粮安 全水平。研究开发在线监测粮食温度、虫霉、有害气体、粮食 水分及仓储湿度的集成采集新型传感器及配套技术装备和智 能控制系统,研究基于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多检测指标新型储 粮粮情传感器和基于以太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粮情 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储粮安全“早知道”预警技术体系,开发 全国不同区域、仓型储粮安全风险隐患检测预防技术;建立基 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标准的粮食收储数量、质量追溯体系,建 15 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研发基于大 数据资源池和云计算的粮食“清仓查库”反欺诈技术与应用系统, 研究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国家级粮情监测预警和智 能分析咨询决策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全国粮食收储质量追溯及 安全监测预警和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与 1000 个库点互联互通;研究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 8-15 项;研发新设 备 25-40 台套,粮情预警和监管技术应用将降低储粮损失损耗 40%以上。技术在 25-40 家大型粮食仓储企业示范应用。制定 标准 7-15 项,申请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7-12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三、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本部分属于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共设置 5 个项目。 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 鼓励企业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 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每个项目所 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5 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 5 家 (含主持单位)。 12. 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16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宗米制品普遍存在的加工过度、连 续性差、自动化水平低以及产业能耗、效能低和产品营养损失 大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适当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以传统米 制品智能、自动化加工为核心,建立米食适度加工在线控制指 标、方法体系;研究全谷物糙米的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 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研究速食糙米(粥)、糙米浓浆等 传统与新兴全谷物食品加工适宜性、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 及应用示范;糙米米粉(线)加工与保鲜关键技术与连续化成 套装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发复合营养米、胚芽米 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设备,并进行产业化示 范;开发研究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 镉污染大米安全利用无害化新技术装备开发与工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 2-3 项稻米适度加工技术 规范及标准修订建议,建立我国粮食适度加工测控指标与方法 体系;开发 4-7 项先进的适度加工适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工 关键技术 12 项以上,形成成套技术装备 7 项以上,申报专利 20 项;建立示范线 3 条以上;探索 3-5 项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 化高值利用技术与模式,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 8%以上。 【预 期性指标】发表论文 40 篇,在 5-10 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 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 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 别降低 15%和 10%。 17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3. 传统杂粮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传统杂粮食品系统开发研究滞后,产 品方便性、连食性、适口性和风味品质不足,加工过程营养损 失较大等产业发展突出问题,系统开发关键新技术与新装备。 研究小米、荞麦、薏苡、燕麦、青稞、杂豆等我国特色杂粮制 粉技术与连续化加工成套专用装备,进行杂粮新产品创制;研 究杂粮与主粮营养复配科学基础、主食应用与功能化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挤压重组技术的杂粮方便主食品加工关 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研究杂粮活性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 调控与活性保持技术与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杂粮加工技术 12 项以上, 研制装备 2-4 套,开发新型杂粮食品 7-12 种;研究开发 4-7 项 杂粮主食化及活性保持关键技术及技术规程;建立杂粮制粉装 备,青稞挂面等杂粮主食速食米、速食粥等方便食品生产示范 线 3 条以上。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 25%以上, 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 15%和 10%。申请专利 30-40 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18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4. 西式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式肉制品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薄弱、我 国大型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系统研究开 发西式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 研究开发品质控制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以西式肉制品为研究对 象,研究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技术和产品品质控制技术; 研究低盐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消化吸收已引进的先进大型加 工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以西式火腿、香肠、午餐肉等为对 象,研究肉食加工品质保持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制大型 数控真空斩拌、制冷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等技术和设备,集 成形成大型西式制肠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西式肉制品自动化加工技 术 7-12 项;创制通用型肉制品工业化、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 4-7 台(套),并在 4-7 家企业示范应用;产品加工过程中形成 的有害物质减少 95%以上;实现低盐肉制品食盐含量降低 40-50%;形成配套技术规程 25 个,产能提升 30%以上。申请 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7-12 件, 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大型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 污染排放 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 15%和 10%。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19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5. 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果蔬原料产地贮存过程中品质劣变及腐烂 变质等问题,系统开展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品质控制技术装 备开发研究,为提升果蔬食品保鲜保质能力提供支撑。开展果 蔬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创制智能化现场快速检验仪,开发绿色、 高效的果蔬保鲜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分级、筛选、清洗等前 处理装备,研发新型果蔬保鲜剂、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术及装备; 研发低压静电场保鲜设施装备,研究果蔬加工节能节水型前处 理技术;系统研究开发蓄冷模式和差压预冷关键技术与设备; 研发连续换气加湿减压保鲜技术与设备;研发绿色智慧型果蔬 冷藏设施和低压电场保鲜速冻关键技术与设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果蔬产地商品化绿色减损 增效示范基地 4-7 个;使我国每年的果蔬流通损耗减少 4%,平 均能耗降低 6%-8%,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8%-12%;研制果蔬品 质快速检测技术 10-15 项、装置 5-8 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 产品的精准保鲜技术 10-12 项,研制新型绿色防病保鲜剂 7 种。 形成技术操作规程 7-12 项,制定标准 8-12 项,申请专利 30-40 件,建立示范基地 10-15 个。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 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20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6. 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技术模式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适应粮食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以稻谷、玉米、小 麦三大粮种为对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粮食生产规模开展收 获后粮食“全程不落地”机械化收储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和技术 应用,减少种粮大户粮食收储损失,把控储粮源头质量,全面 提升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水平。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粮 种、不同粮食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集成优化研究从田间机械 化收获到清理、干燥、储藏、运输至收储企业的“全程不落地” 机械化收储的粮食物流起点技术,研究粮食物流起点的粮食品 质质量数量信息感知和追溯的一体化技术,开展“全程不落地” 机械化收储的配套装备研发和以粮库为“龙头”的一体化运行 技术模式应用研究;研发粮食收获后从田间到粮库“全程不落 地”规模化快速不落地收储、整理、智能干燥和物流配套技术、 新装备,以及无污染、可重复利用、易装卸、低碳环保的定型 集装包装技术和装具;开发与“全程不落地”相适应的智能快 速检验仪器设备和新陈粮鉴别技术及散装粮堆精准快深层扦 样方法和仪器。开展不同产区的稻谷、玉米、小麦,以及不同 粮食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的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机械化收储 技术模式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技术管理和经济模式 2-3 21 项;集成示范一体化运行新模式和技术 10-15 项,制定配套技 术规程标准 10-15 项,建立以粮库为龙头的粮食产后“全程不落 地” 机械化收储技术模式示范点 10-15 个,辐射示范大农户 100-200 家,机械化收储运一体化示范中心 10-15 个,示范规模 稻谷、玉米和小麦各 40 万吨,实现东北地区示范点粮食收储 环节损失率降低到 5%左右,玉米霉变率减少到 2%,粮食收储 每年减损 4-6 亿斤,提高粮食收储运效率 40%以上,干燥能耗 降低 15%以上;研发粮食收购现场智能快速检测系列仪器 4-5 套及精准快深层扦样器具 1-3 套,提高收购效率 50%以上。申 请专利 15-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粮食收储每年减损 3-5 亿斤。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