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doc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是一个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 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与广大公众的膳食营养及饮食 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目前,全球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正 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 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智 能制造)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 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 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 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 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 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也对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实施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是对《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的具体贯彻 1 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 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 重要手段。 专项总体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 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 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 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 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 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 2020 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 基础共性技术 60-70 项,创制关键装备 15-20 种,新工艺和新 产品 50-60 个,建设集成示范线 20-25 条,技术应用和示范企 业食品加工吨产品能耗降低 15%, 水耗降低 20%, 排放减少 15%, 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营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在 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 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 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 术新装备,为确保储粮安全和现代粮食收储运提供技术支撑。 2 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 15%降到 5%左右,玉米霉 变率由 5%减少到 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 提高到 30%,干燥能耗降低 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 药剂使用量 30%以上。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机制和基地 3-5 个,培养创新人才 200-300 名,形成创新 团队 10-15 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本专项针对“十三五”期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 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 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实施方案的 25 项重点任 务进行重点项目分解。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 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 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 依据专项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 年度指南已部 署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2 项,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 装备创制 10 项,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4 项,合计共设置启动实施 16 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 1/3。 2017 年度指南依然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 路,依据本专项实施方案的 25 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分解,从“应 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和“工程化技术集成 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拟设置和启动实施 3 17 个项目,约占本专项总任务的 1/3,国拨经费概算合计约 3.54 亿元。 一、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本部分属于前沿基础研究,共设置 3 个项目。由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6 个, 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 5 家(含主持单位)。 1. 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表征评价 和形成机制研究严重滞后等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华传统食品风 味品质特征与喜好关系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风味品质 理论体系。以食品基本口味、中华特色风味以及与消费喜好之 间的关系为对象,以我国主要菜系分布的典型城镇居民为研究 区域,研究消费者口味喜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华传统 特色加工食品的特征风味物质构成及风味形成机理;研究现代 生物和物理技术对淀粉、蛋白、脂肪等食品组分结构特性的影 响及与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关系;研 究食用过程的感官交互作用、风味属性智能感官检测传感器响 应机制;研究特色风味与品质的稳定性调控机制与方法;研究 基于消费喜好和营养需求的食品风味及品质构建方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中国风味地图与中国人食 品口味喜好基础数据库,挖掘和丰富中华特色风味,研发风味 4 属性精确评价与风味稳定新方法 5-10 项;阐明 5-10 种食品体 系主要组分的结构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与食品色、香、味、 形等感官品质及风味特征形成之间的关系;揭示特色风味物质 构成、感官特性与消费喜好之间的相关性,建立风味与品质预 测模型 3-5 套;制定标准 10-15 项,发表论文 100 篇以上,其 中 SCI 收录论文 65 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研制智能感官分析 装备/系统 3-5 套;申请专利 15-20 件,制定国际标准 1-3 项。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 食品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健康功能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明确我国广大膳食人群的中华传统食材营养物 质组分和食材中丰富的功能因子等营养物质基础,系统构建中 华传统饮食结构与公众营养健康数据库。以我国大宗食品加工 原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主要成分的指纹图谱数据库,结合大数 据分析方法构建组分的结构与营养品质及生物活性的关系;研 究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对食品营养品质影响的分子基础与调控 机制,开展食品中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分析、 评价生物活性组分与活性间构效关系。通过组学手段开展食用 农产品营养组分解析及其转化机理研究,研究阐明食品加工与 制造过程对食品营养组分消化、吸收及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 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对营养功能表达的影响。 5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 6-8 种我国大宗食品原料 的产品和产地属性,揭示 4-6 种食品原料中主要组分的构效关 系;建立食品中 5-6 种营养成分计量溯源方法,明确 25-35 种 食材的主要营养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分离得到 8-12 种具有特殊 营养功能的主效组分;明确 10-15 种主效组分与活性构效关系; 建立营养数据库 2 个;发表论文 80 篇以上,其中 SCI 收录论 文 65 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 15-20 件。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 益生菌健康功能与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的食品营养代 谢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 基于我国广大公众的中华传统膳食结构基础与肠道微生物菌 群的基本特点,系统研究适合于我国居民膳食特点、能够改善 我国居民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资源、探索中华传统膳食结构下 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与公众营养代谢及健康的关系,为系统开 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奠定理论基础。重点研究益生菌资源多样 性及系统建库技术,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生物 效应和机制,食品组分及膳食模式对肠道微生物及宿主免疫及 代谢疾病的影响等。应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代谢组 学和食材营养功能组学等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系统 6 开展中华传统食材基础下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特点、微生态系统 变化规律与人类营养代谢及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膳 食结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 疾病干预的关系,研究传统膳食结构、肠道菌群的协同作用与 营养和健康的相互关系,为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新型的 营养健康食品和实现营养靶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优良乳酸菌等益生菌组基 因数据库并获得乳酸菌等益生菌 10-15 个重要生产和遗传性状 筛选标记。明确 3-5 个膳食结构的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等功 能因子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和相关机制;揭示 2-3 种膳食结 构调控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代谢综合症等相关 疾病干预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营养膳食干预的有效途径,揭示 2-4 个食物营养物质、功能因子对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的靶向 功能影响与健康干预机制;确立 5-10 种具有特殊营养和健康干 预的功能的主效组分和 15-20 种食材。发表论文 80 篇以上,其 中 SCI 论文 65 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 15-20 件。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二、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本部分属于共性关键技术,共设置 8 个项目。由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牵头申报,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 7 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每 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5 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 超过 5 家(含主持单位)。 4. 食品绿色节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品加工产业高能耗、高水耗、高排 放和低效能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和高效食品加工制 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研究节能组合干燥与耦合分离、蒸汽 直接喷射加热(DSI)、低温节能浓缩、热能高效利用、高效智 能杀菌等绿色与节能加工新工艺与新技术,研制高效节能智能 化的粉碎、干燥、分离、杀菌、冷冻、解冻、浓缩及节能降耗 和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组合加工新装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与开发新型绿色节能加工 技术 15-20 项,研制节能高效加工装备 5-10 台(套),生产效 率提高 20%,实现食品加工主要单元操作比传统工艺技术与装 备节能 10%-20%,污染物排放显著改善。制定标准 3-4 项,申 请专利 20-3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 特殊保障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8 研究内容:针对远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 品种少,连食性和方便性差,技术水平、标准化和专用型、保 障程度低等问题,基于特种环境下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 开展高效能、高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远 洋、航天、航空、应急救灾等特需食品,突破工程化加工、高 阻隔包装和货架期延长等关键技术;开展特需食品的风味保持 和赋香增味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密度高,利用率高,种类 丰富而又兼具方便、美味、营养的特需食品;针对海员、航天 员和野外特殊人群对中式食品质构、营养、功能和保质期的特 殊要求,自主开发中式食品产品配方、工艺及包装关键技术; 研制适应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工业化关键 技术与装备;研制兼具安全、营养、美味、高效能的适合于海 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的中式食品。针对应急保供、救灾 抢险、军供等及时供应需要,研发应急主食品等团餐生产和及 时供应关键技术设备和新产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特需食品加工技术 15 项, 开发特需食品新品种 40 种、应急主食 5 种以上;构建我国中 式航天食品工程化技术体系,创制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 群中式食品核心加工装备 3 台(套)以上,应急主食技术装备 3 台(套)以上;研制开发 15 种以上中式航天食品。形成系列 海员、航天员和野外特殊人群中式食品及应急主食的技术工艺、 9 装备标准和产品标准,申请专利 15-20 件。【预期性指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进行灾害易发区域应急供应示范应用。 获得专利 5-10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 母乳营养功能组分研究及婴幼儿等特需乳制品创制 研究内容:以我国母乳营养组分及其功能研究为重要基础, 优化孕产妇及婴幼儿等乳粉配方,系统开发适于中国母婴人群 的营养和功能性乳制品,提高乳品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构建 我国人群当前膳食条件下基础数据库,系统开展生鲜乳中各种 功能组分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乳品功能配 料和风味原料的高效制备工艺,开发功能与结构更接近母乳的 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开展各类非热乳品加工技术在乳 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建立高品质乳品营养与功能精确调控技 术及组分互作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发针对中国特定需求人群 特点的功能性乳制品,以及乳基原料复配新产品。研发人乳替 代脂和功能性发酵产物的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新一代婴幼儿 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食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善建立母乳数据库,开发母 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新产品1-3个,开发新一代婴幼儿配方乳粉 功能原辅料产品3个,建立乳品非热加工技术中试示范线2-3条; 10 形成关键技术12-15项,研制加工装备3-5种,开发新原料、新 工艺和新产品12-15个,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和乳基特殊医学用途 乳食品产品6-8个;建立中试示范线2-3条。制定成套技术规程 和标准8-10项,申请专利10-20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5-10件,发表论文20-30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 营养专用型蛋制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蛋制品质量安全控制和蛋粉及液态蛋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以及对新需求支撑不足等困境,突破现代 蛋制品的品质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新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食品 加工过程及终端消费的多元化系列新产品。研究开发鸡蛋中功 效成分递送控制、功能性成分活性保护、耦合提取与亲和纯化 等关键技术,开发液蛋产品保质减损与品质调控、功能性蛋清 蛋白微凝胶颗粒制备、蛋白-功能性多糖共融等技术;确定品质 保持技术对蛋液品质与保质期的影响和液态蛋贮藏和物流产 品控制参数,突破液蛋产品保质期延长和质量安全控制新技术, 研制高值功能性新型蛋制品;开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特 殊营养需求的高值化、功能化和休闲化系列蛋制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 7-15 个蛋制品新产品;功 能性蛋制品高效联产加工新技术 3-5 项;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 11 在保障液蛋产品加工品质的基础上保质期提高到 25 天;开发 新型蛋粉加工原料 3-4 种;建成 2-4 条蛋品精深加工示范生产 线;建成 1-2 个蛋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制定技术规 程和标准 5-10 项,申请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 利 5-10 件,发表论文 20-40 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 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营养型、复合型和功能型等新型果蔬 汁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不足等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 装备问题,系统开发营养性新型果蔬汁加工关键新技术与新工 艺及成套装备。以营养型特色非还原复合果蔬汁等液体食品为 加工对象,开展加工过程中蒸汽直接喷射加热、生物酶催化高 效制汁、节能分离、低温节能浓缩、物料特性修饰技术等高效 节能共性技术研究;研发蒸汽高效换热、强制节能分离、多效 节能浓缩、联合加热干燥等设备;开展全程智能化数控装备及 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发。针对果蔬汁类饮料物理和生物加 工过程中风味成分、营养成分和表观品质成分的保持与控制, 研发低温加工、复合酶解提取、生物护色等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 2 套, 开发果蔬饮料新型品质保持技术 2-3 项,建立果蔬汁生产示范 12 线 3-5 条,开发装备 5-8 台(套)并形成规模化生产技术,生 产全过程平均能耗降低 10%以上;集成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 2 套,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制定标准 2-3 项,申请专利 20-3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技术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 现代茶制品加工与贮藏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以我国主要茶种(绿茶、红茶等)为原料,开 发茶制品,研发集成茶制品标准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形成能涵 盖我国主要品类的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建立产品质量、加工技 术和装备标准。提出不同贮藏环境条件下茶制品的保质期;开 发出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 备。开发主要茶制品的规模化加工技术和装备,集成示范条主 要茶制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建立茶制品原料分级指 标和产品质量要求、加工技术规程和生产线装配标准。研究不 同贮藏条件(含水率、贮藏温度、氧气和光照)下,茶及茶制 品中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卫生指标变化规律,提出 茶制品贮藏品质的化学指标和贮藏保质期。开发用于快速评价 不同茶制品品质和产品等级的数字化品控技术和装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和集成日产量 300-1000 公 13 斤干茶的标准化生产线 3 条,研究制定不同类型茶制品的产品 质量标准 3-5 项,开发用于快速评价茶制品品质和等级的数字 化品控装备 2-4 套。制定不同茶制品的贮藏保质期标准 3-5 项; 不同类型茶制品生产线装配标准 3-4 项,申请专利 12-18 件。 【预期性指标】构建基于外形的茶产品分类体系,建立 5-8 种 茶产品的标准化加工技术工艺和生产线装配体系。获得专利 6-8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获得软件著作权 10 项。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 果蔬干燥减损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果蔬干燥加工产业普遍高 能耗、低品质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绿色低碳、优质 和高效干燥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果蔬高效干燥过程 中品质劣变等问题,开发高效均匀化干燥、新型高效预处理及 干制品保质贮藏中品质调控技术,开发高效优质干燥技术和精 确识别劣变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基于含水率变化的智能 化干燥终点判别的快速检验和实时控制技术并开发仪器设备, 研发新型的果蔬快速冻干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果蔬的精准干 燥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和新型预后处理 品质减损技术、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果蔬干制品品质快速检测 14 技术 4-7 项、装置 4-7 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产品的精准干 燥技术、快速冻干技术、智能化干燥过程调控技术、高效干燥 和新型预后处理品质减损技术、新型节能无污染干燥技术及均 匀化高效干燥技术 12 项,研制果蔬快速冻干装备 1 套,研制 适合于易腐果蔬产品的高效、节能、优质干燥装备 7 套。制定 标准 5-10 项, 申请专利 30-4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在 3-5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 粮情监测监管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以我国主要政策性储粮为研究对象,研究解决 我国仓储粮情监测和监管技术体系与云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 和监测监管相关设备问题,建立全国粮情监管云平台,实现储 粮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全国粮情预警及监管服务,提高储粮安 全水平。研究开发在线监测粮食温度、虫霉、有害气体、粮食 水分及仓储湿度的集成采集新型传感器及配套技术装备和智 能控制系统,研究基于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多检测指标新型储 粮粮情传感器和基于以太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粮情 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储粮安全“早知道”预警技术体系,开发 全国不同区域、仓型储粮安全风险隐患检测预防技术;建立基 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标准的粮食收储数量、质量追溯体系,建 15 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研发基于大 数据资源池和云计算的粮食“清仓查库”反欺诈技术与应用系统, 研究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国家级粮情监测预警和智 能分析咨询决策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全国粮食收储质量追溯及 安全监测预警和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云平台,实现与 1000 个库点互联互通;研究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 8-15 项;研发新设 备 25-40 台套,粮情预警和监管技术应用将降低储粮损失损耗 40%以上。技术在 25-40 家大型粮食仓储企业示范应用。制定 标准 7-15 项,申请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7-12 件,发表论文 30-40 篇。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三、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本部分属于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共设置 5 个项目。 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 鼓励企业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 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每个项目所 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 5 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 5 家 (含主持单位)。 12. 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 16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宗米制品普遍存在的加工过度、连 续性差、自动化水平低以及产业能耗、效能低和产品营养损失 大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发适当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以传统米 制品智能、自动化加工为核心,建立米食适度加工在线控制指 标、方法体系;研究全谷物糙米的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 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研究速食糙米(粥)、糙米浓浆等 传统与新兴全谷物食品加工适宜性、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 及应用示范;糙米米粉(线)加工与保鲜关键技术与连续化成 套装备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发复合营养米、胚芽米 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设备,并进行产业化示 范;开发研究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 镉污染大米安全利用无害化新技术装备开发与工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 2-3 项稻米适度加工技术 规范及标准修订建议,建立我国粮食适度加工测控指标与方法 体系;开发 4-7 项先进的适度加工适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工 关键技术 12 项以上,形成成套技术装备 7 项以上,申报专利 20 项;建立示范线 3 条以上;探索 3-5 项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 化高值利用技术与模式,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高 8%以上。 【预 期性指标】发表论文 40 篇,在 5-10 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 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 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 别降低 15%和 10%。 17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3. 传统杂粮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传统杂粮食品系统开发研究滞后,产 品方便性、连食性、适口性和风味品质不足,加工过程营养损 失较大等产业发展突出问题,系统开发关键新技术与新装备。 研究小米、荞麦、薏苡、燕麦、青稞、杂豆等我国特色杂粮制 粉技术与连续化加工成套专用装备,进行杂粮新产品创制;研 究杂粮与主粮营养复配科学基础、主食应用与功能化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挤压重组技术的杂粮方便主食品加工关 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研究杂粮活性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 调控与活性保持技术与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杂粮加工技术 12 项以上, 研制装备 2-4 套,开发新型杂粮食品 7-12 种;研究开发 4-7 项 杂粮主食化及活性保持关键技术及技术规程;建立杂粮制粉装 备,青稞挂面等杂粮主食速食米、速食粥等方便食品生产示范 线 3 条以上。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 25%以上, 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 15%和 10%。申请专利 30-40 件。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18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4. 西式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式肉制品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薄弱、我 国大型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系统研究开 发西式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 研究开发品质控制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以西式肉制品为研究对 象,研究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技术和产品品质控制技术; 研究低盐西式肉制品加工技术;消化吸收已引进的先进大型加 工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以西式火腿、香肠、午餐肉等为对 象,研究肉食加工品质保持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制大型 数控真空斩拌、制冷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等技术和设备,集 成形成大型西式制肠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西式肉制品自动化加工技 术 7-12 项;创制通用型肉制品工业化、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 4-7 台(套),并在 4-7 家企业示范应用;产品加工过程中形成 的有害物质减少 95%以上;实现低盐肉制品食盐含量降低 40-50%;形成配套技术规程 25 个,产能提升 30%以上。申请 专利 10-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7-12 件, 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大型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 污染排放 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 15%和 10%。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19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5. 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果蔬原料产地贮存过程中品质劣变及腐烂 变质等问题,系统开展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品质控制技术装 备开发研究,为提升果蔬食品保鲜保质能力提供支撑。开展果 蔬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创制智能化现场快速检验仪,开发绿色、 高效的果蔬保鲜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分级、筛选、清洗等前 处理装备,研发新型果蔬保鲜剂、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术及装备; 研发低压静电场保鲜设施装备,研究果蔬加工节能节水型前处 理技术;系统研究开发蓄冷模式和差压预冷关键技术与设备; 研发连续换气加湿减压保鲜技术与设备;研发绿色智慧型果蔬 冷藏设施和低压电场保鲜速冻关键技术与设备。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果蔬产地商品化绿色减损 增效示范基地 4-7 个;使我国每年的果蔬流通损耗减少 4%,平 均能耗降低 6%-8%,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8%-12%;研制果蔬品 质快速检测技术 10-15 项、装置 5-8 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 产品的精准保鲜技术 10-12 项,研制新型绿色防病保鲜剂 7 种。 形成技术操作规程 7-12 项,制定标准 8-12 项,申请专利 30-40 件,建立示范基地 10-15 个。 【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 发表论文 40-50 篇,在 5-10 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20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6. 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技术模式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适应粮食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以稻谷、玉米、小 麦三大粮种为对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粮食生产规模开展收 获后粮食“全程不落地”机械化收储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和技术 应用,减少种粮大户粮食收储损失,把控储粮源头质量,全面 提升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水平。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粮 种、不同粮食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集成优化研究从田间机械 化收获到清理、干燥、储藏、运输至收储企业的“全程不落地” 机械化收储的粮食物流起点技术,研究粮食物流起点的粮食品 质质量数量信息感知和追溯的一体化技术,开展“全程不落地” 机械化收储的配套装备研发和以粮库为“龙头”的一体化运行 技术模式应用研究;研发粮食收获后从田间到粮库“全程不落 地”规模化快速不落地收储、整理、智能干燥和物流配套技术、 新装备,以及无污染、可重复利用、易装卸、低碳环保的定型 集装包装技术和装具;开发与“全程不落地”相适应的智能快 速检验仪器设备和新陈粮鉴别技术及散装粮堆精准快深层扦 样方法和仪器。开展不同产区的稻谷、玉米、小麦,以及不同 粮食生产规模和经营模式的粮食产后“全程不落地”机械化收储 技术模式示范。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技术管理和经济模式 2-3 21 项;集成示范一体化运行新模式和技术 10-15 项,制定配套技 术规程标准 10-15 项,建立以粮库为龙头的粮食产后“全程不落 地” 机械化收储技术模式示范点 10-15 个,辐射示范大农户 100-200 家,机械化收储运一体化示范中心 10-15 个,示范规模 稻谷、玉米和小麦各 40 万吨,实现东北地区示范点粮食收储 环节损失率降低到 5%左右,玉米霉变率减少到 2%,粮食收储 每年减损 4-6 亿斤,提高粮食收储运效率 40%以上,干燥能耗 降低 15%以上;研发粮食收购现场智能快速检测系列仪器 4-5 套及精准快深层扦样器具 1-3 套,提高收购效率 50%以上。申 请专利 15-20 件。【预期性指标】获得专利 10-15 件,发表论文 40-50 篇,粮食收储每年减损 3-5 亿斤。 支持年限:2017 年-2020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