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docx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信息索引: 360A16-09-2018- 生成日期: 2018-04 发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 0011-1 -18 教育部 发文字号: 教技〔2018〕6 号信息类别: 教育信息化 内容概述: 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信息公开_部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教技〔2018〕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 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 年 4 月 13 日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 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 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 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 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 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 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 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 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 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 1.0 时代进入 2.0 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 提出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 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 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 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 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 化 2.0 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 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 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 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 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 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 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 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 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 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 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 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 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 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 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 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 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 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 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 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 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 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 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 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 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 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到 2022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 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 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 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 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 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 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 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 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 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 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 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 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 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 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 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 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 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 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 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32 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 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 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 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 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 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 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 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 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 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 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 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 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 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 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 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 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 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的支持下,培训 1 万名中小学校长、2 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 名职业院校校长、 6000 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 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 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 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 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 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 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 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 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 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 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 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 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 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 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 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 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 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 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 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 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 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 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 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 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 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 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 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 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 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 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 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 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 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 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 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 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 100 所高等学校、300 所职业学校、1000 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 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 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 包括 1 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 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 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 堂继续教 育示范课,推出 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7000 门国家级和 1 万门 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 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 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 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 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 1 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 1 所主体 学校和 4 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 16 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 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 题、实现全部学校 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 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 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 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 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 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 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 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 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 10 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 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 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 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 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 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 5G 网络技术发展,服 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 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 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 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 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 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 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 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 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 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 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 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 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 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 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 5 万名以上学生。通 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 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 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 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 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 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 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 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 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 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 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 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 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 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 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 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 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 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 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 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 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 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 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 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 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 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 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 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 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 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 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 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 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 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 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 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 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 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 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 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 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 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 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