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

_Edmundヾ37 页 108.5 KB下载文档
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
当前文档共3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含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doc

附件 2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 2016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 干意见》 、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 革的方案》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 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 项”2016 年首批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 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 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 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 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 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 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 — 1 — 效低碳生产。开展产业技术标准的升级研究,建立完备的知识产 权和标准体系,完善基础材料产业链。提升我国基础材料产业整 体竞争力,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 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 与竞争提供支撑,实现我国材料产业由大变强、材料技术由跟跑 型为主向并行和领跑型转变。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重点基础材料 高端产品平均占比提高 15%~20%,带动支撑 30~50 万亿元规模 的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减少碳排放 5 亿吨/年。 本专项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 6 个方面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部署 31 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即 2016~2020 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 年启动其中 12 个重点 任务:高品质特殊钢、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 大规格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材料、化纤柔性化 高效制备技术、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化学品及 关键原料绿色制造、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及加工关键技术、塑料轻 量化与短流程加工及功能化技术、制笔新型环保材料、水泥特种 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 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等。 2016 年启动的 12 个重点研究任务共 37 个子任务。所有项目 均需整体申报,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 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实现我国相关材料技术的提 —2 — 升与产业化。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 超过 5 个,每个课题设 1 名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 上不超过 5 个。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 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 比例不低于 1:1。 1. 高品质特殊钢 1.1 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特殊钢新型强韧化机制与高可靠长寿命机理, 复杂服役环境适应性材料设计技术,开发高洁净度冶炼、夹杂物 精确控制、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热处理 及表面改性等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及低成本制造和简化流程 技术,实现基础件用特殊钢品种的稳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轴承、齿轮、紧固件、传动轴、弹簧等 基础件用钢性能及质量稳定性;轴承钢[O]≤6ppm、[Ti]≤10ppm, 接触疲劳寿命 L10≥108;齿轮钢淬透性带宽≤4HRC、带状组织≤2 级;12.9 级以上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硬度差≤3HRC;传动轴用超高 强度钢抗拉强度≥1200MPa, 实现产品系列化且制造成本降低 30% 以上;高强韧非调质钢硫化物长径比≤8、等效直径≤5µm;弹簧钢 强度≥2100MPa;切割钢丝强度≥4000MPa;特殊钢典型品种使用 寿命提高 50%,国内自给率达到 80%以上,形成 5 个万吨级以上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研发、生产及应 — 3 — 用示范基地,满足汽车、航空、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2 高强高耐蚀不锈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强高耐蚀不锈钢多相组织强韧化机理,超 级奥氏体不锈钢凝固偏析和析出行为及热加工机理, 开发耐高温、 腐蚀等服役环境适应性材料设计、耐点蚀和应力腐蚀组织控制、 柔性轧制等生产及应用评价技术,实现高性能不锈钢产品开发及 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高强高耐蚀不锈钢质量稳定性,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危险品运输及处理、化工等用双相不锈钢 RP0.2≥580MPa、A≥30%;城市垃圾焚烧、大气污染及废气处理、 烟气脱硫等用高强高耐蚀不锈钢[O]≤30ppm,A、B、C、D 类夹 杂物总和≤3.5 级,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当量值≥45;620℃超超临 界火电机组汽轮机转子用耐热不锈钢 620℃下 105h 外推持久强度 ≥100MPa;高强度不锈钢 KISCC 提高至 KIC 的 80%,典型品种制造 成本降低 30%以上;抗菌不锈钢抗菌相等效球尺寸≥50nm;形成 十万吨级以上双相及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万吨级高强耐热不锈钢、 抗菌不锈钢及高强不锈钢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油气开 采用 95 钢级、 110 钢级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实现稳定化生产及应用, 典型品种使用寿命在目前基础上提高 50%。 —4 —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3 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材料高强度、低铁损、高磁感最佳匹配关系 及组织与性能关系;开发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夹杂及析 出控制、织构控制等技术;开展应用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相关标 准规范,实现高品质薄规格低铁损取向硅钢、环保型极低铁损无取 向硅钢、高强度薄规格高磁感无取向硅钢产业化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 0.18 ~0.23mm 规格取向硅钢产品, P17/50≤0.75W/kg,磁感应强度 B8≥1.88T,实现规模生产;环保型 高等级无取向硅钢在大型电机上实现应用,铁损 P10/50≤1.05W/kg, P15/50≤2.50W/kg,磁感 B50≥1.65T,各向异性≤10%;厚度≤0.30mm 高强度薄规格低铁损无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稳定生产并在新能源 汽车电机上应用,铁损 P10/400≤15.0W/kg ,磁感 B50≥1.66T , σs≥420MPa,形成 5 万吨级生产示范线,满足新能源汽车、电力 装备等制造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4 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工模具钢制备及服役过程组织演化规律及其 定量化描述,高温、高应力、热冲蚀等不同服役条件下动态失效 — 5 — 机理,开发工模具钢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 等技术,实现大截面、高均匀、高性能模具钢(含热作、冷作、 塑料模具钢)和复杂刀具用高性能易切削高速钢的稳定化生产与 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工模具钢的性能及质量稳定性,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建立模具钢服役寿命周期预测模型及模具失效抗力 指标体系与选材体系;H13 热作模具钢横向韧性≥14J、等向性 ≥0.8,大型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截面硬度差≤3HRC,大型冷作模具 钢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5 级,大型压铸模具寿命 10 万次以上, 使用寿命在目前基础上提高 50%;大尺寸高速钢共晶碳化物不均 匀度≤6 级,最大颗粒度≤20µm;建立我国高品质模具钢标准体系; 建成 5 万吨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品质工模具钢研发、生产 及应用示范基地,满足航空、机械、轻工等装备制造用高性能工 模具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5 特种软磁合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特种软磁合金原子团簇与宏观性能的跨尺度 关联、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低损耗新型软磁合金设计等性能调控 机理,开展高性能软磁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与评价技术研 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实现示范应用。 —6 — 考核指标:高性能软磁合金材料 Bs≥ 1.75T;低损耗电机软磁 定子铁芯工作磁感应强度 Bm≥ 1.5T、铁芯损耗 P1000Hz,1.5T≤15 W/kg,定子铁芯损耗较传统材料降低 90%以上,铁芯总成本降低 30%以上;建成关键高性能软磁合金“一材多用”技术数据库; 建成千吨级高性能软磁合金带材生产线,重点电机品种产量达到 1 万台/年,形成高效节能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高速机床、高频电 机、伺服电机、航空航天电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满足智能制造 和机器人领域的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 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 2.1 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海洋平台用钢的腐 蚀机理及失效行为、特厚钢板尺寸效应、强韧化机理及性能均匀 性控制原理与技术、可大线能量焊接技术;开发高强韧特厚钢板、 无缝管、型材及配套焊材、可大线能量焊接厚钢板及配套焊材、 大规格型钢及高强度锚链钢、复合板、平台结构用铸造节点以及 高耐蚀特种部件粉末冶金制品等关键品种技术;开展海洋工程用 钢的服役性能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出屈服强度 785MPa 级,厚度 180mm 以上, 最大焊接线能量 200kJ/cm 的系列海洋工程用钢,示范应用总量达 — 7 — 到千吨以上,满足不同海洋平台及装备用钢需求,高端品种自给 能力达 70%以上,最大寿命提升 50%以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海洋工程用钢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应用配套体系、检 测及服役性能评价体系;形成 3 个以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 工程用钢研发、生产、应用示范基地。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2 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大尺度、极寒环境下船舶用钢的断裂力学行 为和止裂机理;突破超低温用钢的成分、组织、生产工艺、应用 评价及制造关键技术;开展液化天然气船用殷瓦钢薄板、超大型 集装箱船用止裂厚板、液化石油气船用高强韧性厚板、极地船舶 用钢及配套焊材的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展极寒与超低温环 境下船舶用钢的服役性能评价与应用技术研究,制定专用标准规 范,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厚度 0.7~1.7mm 殷瓦钢、耐-80℃极地船舶用钢自 给能力达 50%以上;最大 100mm 厚止裂厚板、60mm 厚 LPG 用 高强韧板完全实现国产化;建立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品种 体系、生产体系、检测应用评价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超大型集 装箱船用止裂厚板和液化石油气船用高强韧性厚板生产应用达 到千吨级,建设世界一流的船舶用钢研发、生产、应用基地。 —8 —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 大规格高性能轻合金材料 3.1 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板带材制造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铝合金元素原子间交互作用机制、多尺度范 围第二相—界面耦合强化机理;开发乘用车覆盖件、航空航天、 海洋工程和货运车辆等用新型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超高强 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耐蚀铝合金板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 及乘用车覆盖件拉深成型、烤漆硬化、大型结构件残余应力消减 等关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最大幅宽≥2100mm、45 天停放后屈服强度≤140MPa、均匀延伸率≥26%、应变强化指数 ≥0.28、厚向异性系数≥0.60、烤漆硬化屈服强度增量≥100MPa, 超高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最大幅宽/厚度≥2500mm/50mm、极限抗 拉强度≥600MPa、断裂韧性≥30MPa·m1/2、电导率≥38%IACS,耐 蚀铝合金板材最大幅宽≥3500mm、 综合性能比 5083 合金提高 10% 以上,形成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 5 万吨/年、超高强铝合金预 拉伸厚板 1 万吨/年和耐蚀铝合金板材 5 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 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 9 — 3.2 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挤压材制造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铝合金挤压材制备加工全过程微观组织的演 化规律与控制机理,开发高速列车、轨道与公路货运车、航空航 天、海洋石油钻探等用大规格铝合金型材、新型超高强铝合金挤 压材、高强耐蚀铝合金管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及大型复 杂结构件的焊接与联接、接头腐蚀控制和表面防腐处理等关键应 用技术。 考核指标:大规格铝合金型材的最大长度/ 外接圆直径 ≥30m/Φ900mm、综合性能比 6005 和 7N01 合金提高 10%以上, 新型超高强铝合金挤压型材的最大长度/截面积≥10m/5000mm2、 极限抗拉强度≥650MPa 、 断裂韧性≥33MPa·m1/2 、 电导率≥37%IACS , 海洋石油钻探铝合金套管最大长度/ 直径≥8m/Φ120mm、屈服强度 ≥560MPa、120℃、500 小时屈服强度保持量≥80%、H2S 和 CO2 环 境耐蚀性能符合石油钻探行业标准要求, 形成大规格铝合金型材 5 万吨/年、超高强铝合金挤压型材 5000 吨/年和海洋石油钻探铝合 金套管 1 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3 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品质铸件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铸造镁/铝合金凝固过程、凝固析出相及缺陷 控制机理、镁及镁合金在生物医材/燃料电池/传感器等方面的新 — 10 — 用途,开发汽车零部件用大尺寸复杂薄壁镁合金压铸件的制造工 艺、配套的模具设计制造和表面处理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压力 铸造装备,以及高性能半固态铝合金压铸件和液态模锻件的低成 本连续化制造工艺与装备。 考核指标:大尺寸复杂薄壁镁合金压铸件非热处理态实体取 样的极限抗拉强度≥300MPa、 延伸率≥10%、 腐蚀速率≤0.1mg/cm2·d、 最大投影面积≥0.5m2、最大壁厚与最小壁厚之比≥5:1,半固态铝 合金压铸件极限抗拉强度≥340MPa、屈服强度≥270MPa、延伸率 ≥9%、半固态球状组织的平均晶粒尺寸≤120µm,形成大尺寸复杂 薄壁镁合金压铸件 10 万件/年和半固态铝合金压铸件 100 万件/年 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4 高性能镁合金变形加工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高性能变形镁合金的新型强化相设计与强韧 化协同调控机理,开发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超 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与锻件、镁合金高精度挤压与轧制带卷 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及结构件残余应力消减和表面防腐处 理等关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一次铸造成 品率≥90%、铸锭整形切削量≤10%,超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 — 11 — 锻 件 的 小 端 截 面 积 ≥3000mm2/20000mm2 、 极 限 抗 拉 强 度 ≥450MPa/400MPa 、 延 伸 率 ≥8%/5% 、断裂韧性 ≥17MPa·m1/2/13MPa·m1/2,镁合金挤压与轧制带卷的外形精度与表 面质量可直接满足出厂要求、单卷重量≥500kg/1000kg、挤压/轧 制成材率≥80%,形成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 5000 吨/年、超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锻件 1 万件/年和镁合金挤压 与轧制带卷 3000 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5 高耐蚀钛及钛合金管材与高品质钛带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耐蚀钛合金制备加工过程的微观组织—综合 性能—残余应力协同控制机理,开发海洋石油钻探用耐蚀钛合金 大直径无缝管、海洋工程和海水淡化装备用高性能卷焊钛管和配 套的大卷重—低成本钛带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钛合金无缝管材的单根最大长度≥10m、直径/壁 厚的涵盖范围 Φ50~250mm/6~16mm、极限抗拉强度≥850MPa、 屈服强度≥760MPa、延伸率≥10%、-10℃条件下冲击功≥40J,卷焊 钛管直径规格涵盖范围 Φ10~100mm、极限抗拉强度≥350MPa、 扩口时内径扩大率允许值≥22%,热轧钛带卷重≥5 吨、最大幅宽 ≥1000mm、退火自然展开后不平度≤1.2%,形成钛合金无缝管材 1000 吨/年、卷焊钛管 3000 吨/年和大卷重—低成本钛带 5000 吨/ — 12 — 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4. 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材料 4.1 高性能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基体组织—沉淀强化相—综合性能—全过程 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发新一代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 引线框架端子和高端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端子制造用新型高强 高弹铜合金的高精度低残余应力带材、动力电池集流体用超薄高 纯铜带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屈服强度≥800MPa、弹性模 量≥125GPa、导电率≥45%IACS、室温 100h 应力松弛≤5%,厚度 公差±2.5%、宽度挠曲≤0.05mm、粗糙度≤0.10μm,超薄高纯铜带 材最小厚度≤9μm、针孔率≤3 个/m2、极限抗拉强度≥200MPa、延 伸率≥2%、静态亲水角≤95°、电池材料双面涂覆单位面积重量差 异度≤5%、涂覆厚度不均匀性≤3%,形成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 3 万吨/年和超薄高纯铜带材 1 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4.2 高性能铜合金特种加工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新型第二相—界面交互作用对合金力学性能 — 13 — —功能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前瞻性高导热铜基复合热沉材料、自润 滑铜基复合材料、高铁制动系统铜合金闸片的制备与应用,开发 海洋工程装备用大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 线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大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最大直径≥300mm、 弯曲度≤6mm/m、极限抗拉强度≥350MPa、延伸率≥25%、室温 3.5%Cl—+0.5%S2—条件下的腐蚀速率不高于 0.025mm/年,高强高 导铜合金镀膜丝线材的单根最大长度≥100km、极限抗拉强度/导 电率≥450MPa/90%IACS、高强耐疲劳铜合金镀膜丝线材极限抗拉 强度/导电率≥420MPa/78%IACS、单丝抗疲劳能力为纯铜丝的 3 倍以上,高速列车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平均摩擦系数 0.35、瞬 时摩擦系数符合国际铁路联盟标准、磨损量≤0.35cm3/MJ,形成大 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 5000 吨/年和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线材 2000 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 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 5.1 典型有机基础化学品制备过程强化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有机基础化学品制备过程中多相反应体 系介观微纳尺度的分子混合与界面传递规律;突破外场、膜、微 反应器等化工过程强化新技术,开发形成外场强化制备石油磺酸 — 14 — 盐关键装备及工业化成套集成技术、生物质原料制备壳寡糖成套 新技术、膜反应分离耦合强化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关键装备及新 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万吨级石油磺酸盐外场强化绿色制备工业生 产线,石油磺酸盐产品性能:油水界面张力达到 10—3mN/m 超低 量级、综合驱油率≥35% (室内评价) ,废酸废水减排≥30%;建 成千吨级壳寡糖工业示范装置,收率≥50%,与传统工艺相比废液 排放降低 70%以上;建成百吨级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膜反应器示 范装置,环己酮产率≥80%。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2 高效负载型催化剂及绿色催化新技术 研究内容: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强化新途径及过程放大 的基础研究;突破无汞触媒、非贵金属催化剂等高效绿色催化技 术;开发形成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的高分散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和 蒽醌降解物再生催化剂关键制备技术、氯乙烯生产的无汞低成本 高效催化剂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己二腈合成的高活性、抗中毒、 高稳定性非贵金属催化剂关键制备技术,突破形成过氧化氢、氯 乙烯、己二腈、2,3,5—三甲基氢醌等绿色催化生产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 200 吨/年蒽醌加氢催化剂和蒽醌降解物再生 催化剂示范装置各一套,完成 20 万吨/年过氧化氢工业示范,催 — 15 — 化剂活性:H2O2 生产能力≥1800kgH2O2/(kg 钯·天) ,蒽醌降解物 再生催化剂寿命≥120 天,吨 H2O2 产品蒽醌消耗≤0.3kg (较现工 艺减少 30%) ;建成万吨级无汞氯乙烯生产示范装置,贵金属活 性组分含量≤0.2%,氯乙烯收率≥96%,催化剂寿命≥8000h;建成 5 万吨/年己二腈示范装置,吨产品耗丁二烯低于 0.56 吨,产品收率 ≥80%,吨产品电耗低于 1000kWh;建成万吨级 2,3,5—三甲基 氢醌工业示范装置,选择性≥97%、收率≥95%。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3 多相氧化组合反应器与耦合分离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多相反应体系从微观分子尺度到介观尺度到 宏观反应器尺度的跨尺度传递与反应耦合机制;突破多相反应器 和分离设备的放大技术,创制新结构组合反应器;开发丙烯合成 环氧丙烷、氯丙烯合成环氧氯丙烷、盐酸羟胺连续化制备等关键 装备与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 15 万吨/年环氧丙烷工业示范装置,选择性 ≥97%,H2O2 利用率≥95%,产品纯度≥99.95%;完成 10 万吨/年环 氧氯丙烷成套新技术工艺包,示范装置的选择性≥94%、H2O2 转化 率≥97%,较传统丙烯高温氯化工艺废水减排≥90%;建成 2 万吨/ 年盐酸羟胺连续化工艺示范装置,选择性≥98% ,H2O2 利用率 ≥97%,较现有工艺节约标准煤≥20 万吨/年、固废减排≥10 万吨/年。 — 16 —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4 低阶煤高值转化利用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低阶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绿色制造新工艺, 以及热解气、裂解气的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形成低阶煤原料生 产电石节能减排绿色新技术及关键装备;开发等离子体炬等工程 化技术,形成等离子体强化煤制乙炔关键装备及系统优化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 80 万吨/年低阶煤生产电石工业装置,较传 统工艺吨产品电耗降低 12%以上、减排 CO2≥370 kg;建成 5000 吨/年的等离子体强化煤制乙炔工业示范装置,电能利用率≥90%, 比能耗≤12 kWh/kg 乙炔。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 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及加工关键技术 6.1 绿色抗菌环保合成树脂制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环保聚烯烃的合成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开发合成树脂纳米抗菌助剂原位聚合和分散关键技术和无溶剂 聚氨酯技术;开发环保聚酯新产品和环保聚烯烃树脂的成套技术, 实现工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无邻苯二甲酸酯类透明抗冲聚丙烯,二甲苯 可溶物含量≤4%;抗菌聚烯烃树脂水中浸泡 5 年,抗菌率≥99%; — 17 — 建成 1 万吨/年抗菌尼龙 6 生产装置,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抗菌活性≥5.0;环保型聚氨酯挥发性有机物符合国标要求, 气味等级≤3(PV3900 通用标准) ;采用非锑催化剂在聚酯工业装 置上实现生产示范,质量指标达到国标中优级品水平,催化剂用 量小于 300ppm(按对苯二甲酸计) ;形成 20 万吨/年汽车专用聚 丙烯树脂的生产示范,VOC≤80ppm。申请发明专利 20 项,制定 标准和规范 8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2 高性能合成树脂先进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进行长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微观形态与结构 调控机理研究,开展高端聚烯烃树脂合成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研 究。开发高氢调聚乙烯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制备出 适用于双向拉伸工艺的聚乙烯专用树脂,开发茂金属聚乙烯大型 挤压造粒技术,高性能氯碱工业离子膜制备技术,熔体微分电纺 纳米技术和金属化塑料表面处理技术;开发高强度聚氯乙烯和高 性能环氧树脂产业示范;开发非光气法制备异氰酸酯新工艺,实 现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倍率大于 40 倍,开孔闭 孔率可调。双向拉伸聚乙烯膜穿刺强度>35N/8mm;茂金属聚乙 烯单位产量能耗≤0.16 kW·h/kg,产量大于 4 万吨/年;高性能氯 — 18 — 碱离子膜电流密度≥5.0 千安/平方米,电流效率≥95%;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直径小于 400nm,直径分布±200nm;塑料金属化注塑制 件熔接线与流痕部位与正常部位的亮度 L 值差值小于 2;高性能 聚氯乙烯建成万吨级示范装置,增塑剂水抽出率低于 0.5%,抗冲 击性能达 10kJ/m2;高强、高模、高韧低粘度环氧树脂建成 5000 吨/年示范装置,拉伸强度大于 80MPa,模量大于 3.5GPa,断裂 伸长率大于 5%;非光气法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建成 2000 吨/年 示范装置,产品纯度≥99.5 wt%;检不出氯,色泽≤30(测试方法: GB/T3143—1982) 。申请发明专利 20 项,制定标准和规范 8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3 合成树脂专用新型高效阻燃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生物基、有机硅类材料阻燃机理的研究;开 发高性能绝热阻燃主侧链接枝官能化及多相纳米技术;实现聚磷 腈及纳米复合聚磷酸铵高效绿色阻燃剂制备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硅阻燃剂初始分解温度>350℃;生物基阻燃剂可降 解,阻燃等级通过 UL94V-0 级(1.6mm) ,冲击强度≥20kJ/m2。 官能化聚磷腈弹性体数均分子量≥80000,断裂伸长率≥380%,氧 指数>50%;纳米复合聚磷酸铵阻燃聚丙烯经 70℃水煮 7 天聚磷酸 铵析出不超过 10%;绝热阻燃聚氨酯泡沫密度<45kg/m3,通过外 墙保温材料防火等级 B1 级。建立年产 1000 吨高绝热阻燃环境友 — 19 — 好的聚磷腈生产示范装置和年产 3000 吨疏水膨胀型阻燃材料的 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 10 项,制定标准和规范 4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 塑料轻量化与短流程加工及功能化技术 7.1 聚合物材料的轻量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原材料结构设计、发泡速率与泡孔结构的关 系,增强结构材料与泡沫体间的润湿性与界面缺陷的关联机制; 研发发泡过程中的原位复合效率提升、隔热材料与聚氨酯发泡体 的高强度复合,釜压发泡制备珠粒体和结晶聚合物连续挤出发泡 关键技术;开展-170~50℃环境应用的绝热保温复合材料产业化示 范,千吨级热塑性树脂超临界流体发泡材料研制及产业化。 考核指标:液化天然气储运专用高强度聚氨酯绝热材料:超 低温(—170℃)使用,压缩强度(z 轴)≥2.2 MPa,尺寸稳定性(z 轴)≤75×10—6mm/mm/K,导热系数≤0.018W/(m·K) 。热塑性材料: 釜压发泡聚丙烯密度 0.03~0.10g/cm3、拉伸强度 0.2~1.5MPa;发 泡热塑性聚氨酯密度 0.15~0.30g/cm3,回弹率为 50%~60%;连续 挤出发泡聚丙烯 800~1200mm 幅宽片材膨胀倍率 3~10 倍可调。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2 塑料制品的短流程与精细加工技术 — 20 — 研究内容:研究极端流变行为树脂拉伸流变塑化过程及输运 机制、流变行为、聚集态结构,阐明其拉伸流变加工工艺、形态结 构、性能与功能化应用之间的关联规律;研究基于拉伸流变的超高 分子量聚乙烯高效加工与功能化技术,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 短流程挤出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研究超高光折射率聚氨酯镜片原 料聚硫醇和特种异氰酸酯合成技术,研发高光学性能的镜片表面改 性和涂层加硬技术;开展千万片级聚氨酯镜片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极端流变行为物料挤压系统比传统螺杆缩短 50% 以上,比能耗降低 30%以上,最大挤出量≥150kg/h;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管材挤出速度≥10m/h,管材磨耗量≤21mg/1000 转。镜片专 用异氰酸酯:纯度≥99.5%,水解氯≤100ppm,酸份≤100ppm;多 元硫醇:纯度≥99%,折射率≥1.63;聚氨酯镜片折射率 1.67,阿 贝数≥30,表面铅笔硬度≥4H。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3 功能与寿命可调控的农用覆盖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薄膜拉伸流变的材料塑化输运,研究拉伸形 变支配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机理与流变学行为,搭建工艺、形态与 性能的关系模型。研究材料配方优化和加工技术,外表面防尘、 内表面超亲水等功能持效期与材料寿命同步协同的关键技术;研 究地膜的生物降解周期调控规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 — 21 — 增强和增韧技术。开展万吨级聚烯烃塑料的长效长寿命低成本加 工技术研制与产业化;千吨级可生物降解地膜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棚膜的流滴、消雾、防尘等功能持效期>5 年, 雾度≤15 ,温室内外光强比值≥75% ,光波优化提高光合效率 ≥30%;地膜生物降解性满足 ISO 14855-2,厚度<6µm,拉伸强 度>15MPa,断裂伸长率>700%,使用寿命:2~4 个月可调。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 制笔新型环保材料 8.1 制笔新型环保材料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环保金属及高分子笔头与墨水的流体力 学、摩擦、润滑及腐蚀等匹配技术原理,研究新型制笔基础材料 环保与功能化设计原理;研发基于良好耐磨及耐候等性能的环保 易切削笔用金属材料冶炼、轧制、拉拔生产工艺及技术,高吸水 率环保高分子笔头孔隙可控生产工艺及技术,环保乳化墨水及新 型记号墨水专用原材料、多元配方优化、全流程稳定化制造工艺 及技术;开展千吨级环保笔用金属材料产业化示范,千万支环保 高分子笔头产业化示范,千吨级新型记号墨水产业化示范,千吨 级环保乳化墨水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环保笔用金属材料含铅量<100ppm,切削力< 400N ( 切 削 速 度 ≥100m/min , 背 吃 刀 量 ≥1mm , 进 给 量 — 22 — ≥0.25mm/r) ,硬度 HV:240~280;环保高分子笔头产品吸水率> 65%,笔头尺寸变化率<10%(书写长度 300m) ,产品符合 Reach 法规 SVHC 清单限量要求,其中 4—壬基(支链与直链)苯酚乙 氧基醚<0.050%;环保乳化墨水触变值>2.5,储存稳定性>18 个 月 , 粘 度 : 300 ~ 1000mPa.s ( 25℃ , 50prm ), 产 品 符 合 EN71—9 限量要求,其中 2—甲基—3(2H)—异噻唑啉酮< 10mg/kg;新型记号笔墨水表面张力:20~40mN/m、储存稳定性> 18 个月,符合 EN71—3—2013 限量要求,其中砷<0.9mg/kg、 镉 <0.3mg/kg、铅<3.4mg/kg。环保乳化墨水笔:书写摩擦系数< 0.15;新型环保记号墨水笔脱帽性能>72 小时。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 化纤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 9.1 聚酯、聚酰胺纤维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聚酯、聚酰胺聚合、纺丝动力学与结构 演变机理的全流程计算机模拟,己内酰胺环状低聚物形成和低含 量控制机理;研究聚酯、聚酰胺的多元组分、多点添加与协同强 化技术,纺丝组件、吹风与成形模块化及互换技术,聚酰胺环吹 风纺丝技术,聚酰胺萃取浓缩液高效裂解回用技术,开发多功能 聚酯、聚酰胺纤维,进行大容量差别化聚酯纤维开发与应用示范、 大容量差别化聚酰胺纤维开发与应用示范。 — 23 — 考核指标:大容量聚酯、聚酰胺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取得自 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化装备上实现模块化互 换,部位间纤度不匀率≤0.8%,条干不匀率≤1.2%,染色均匀性 (灰卡)≥4.5 级,平均单位能耗降低 20%,全消光纤维二氧化钛 含量≥2.0%,异收缩纤维异收缩率≥30%。推广形成柔性化聚酯、 聚酰胺差别化纤维产能 450 万吨。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 8 项,建 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5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2 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聚酯、聚酰胺原液着色纤维聚合、纺丝动力 学与色彩变化机理;研究高比例、多元组分添加与高效均匀分散技 术,高效色母粒、色浆制备技术,色母粒或色浆、功能组分协同控 制及纤维制备技术,纺丝、整理工艺技术及专用助剂;建立原液着 色纤维制备与应用数据库和标准规范,形成工艺、装备与控制系统 的中试验证平台,实现原液着色纤维制备与产业链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色牢度深色纤维颜料/染料有效含量≥3.0%;直 纺聚酯纤维强度≥3.0cN/dtex 、耐光牢度≥5 级,长丝单丝纤度 ≤0.6dtex、短纤维单丝纤度≤0.8dtex,聚酰胺长丝强度≥4.0cN/dtex、 单丝纤度≤1.0dtex、耐光牢度≥4 级;推广形成高品质原液着色纤 维产能 300 万吨。建立原液着色纤维制备与应用的检测、评价、 — 24 — 标准规范和技术服务体系。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建立检 测方法和标准 10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3 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再生聚酯纤维过程控制机理及安全性评价; 研究废旧纤维制品主体组分识别技术, 再生聚酯低能耗连续聚合、 熔体高效纯化技术,研究聚酯类纤维制品的分离、提纯、染料及 杂质去除与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原料高适应性再生聚酯材料柔性 化制备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循环再生聚酯纤维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理 化学法聚酯熔体特性粘数≥0.60dl/g、波动范围≤0.05dl/g,再生高 强 短 纤 维 断 裂 强 度 ≥4.5cN/dtex , 再 生 低 熔 点 纤 维 断 裂 强 度 ≥3.0cN/dtex、熔点≤120℃;化学法再生聚酯质量指标达到原生聚酯 水 平 , 再 生 细 旦 长 丝 单 丝 纤 度 ≤1.0dtex 、 FDY 断 裂 强 度 ≥4.0cN/dtex。推广形成再生聚酯纤维产能 50 万吨。申报或授权发 明专利 12 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8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 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 10.1 高性能聚酯、聚酰胺 66 工业丝制备技术 — 25 — 研究内容:研究工程用高性能聚酯、聚酰胺 66 聚合物及纤 维结构设计与应用机理;研究高分子量树脂纺丝工艺技术及其专 用助剂,高粘度聚酯、聚酰胺 66 熔体输送粘度降与纺丝均一性 控制技术,开发高强高模聚酯工业丝、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 建立高性能工业丝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体系,实现万 吨规模高品质聚酯、聚酰胺 66 工业丝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在聚酯、聚酰胺 66 工业丝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核 心技术。液相增粘聚酯特性粘数≥1.0dl/g、耐海水腐蚀高强高模聚 酯工业丝纤度≥3300dtex、断裂强度≥8.4cN/dtex、模量≥98cN/dtex、 断裂伸长≤12.0%,聚酰胺 66 工业丝强度≥9.5cN/dtex、安全气囊用 工业丝强度≥8.0cN/dtex 、断裂伸长≥22% 、断裂伸长偏差值 ≤±1.0%。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 8 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5 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2 土工建筑增强材料制备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土工材料在应用环境条 件下的服役行为与失效机理;研究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制备及其在 应用中的高分散技术,土工材料多重结构复合加工技术,研制高 强度、耐老化土工材料;制定产品标准与应用规范,形成短切纤 维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中应用示范,土工材料在交通、矿山、垃 圾填埋领域应用示范。 — 26 — 考核指标:在短切纤维、土工材料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核心技 术,提升建筑与工程领域应用水平。建筑增强短切纤维:聚乙烯醇 抗拉强度≥1600MPa、 弹性模量≥40GPa, 聚丙烯腈抗拉强度≥1000MPa、 弹性模量≥25GPa,混凝土用纤维表面接触角<30º、沥青用纤维表面 接触角≥130º,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在应用加工环境中强度与模量保持 率>85%;高强抗老化聚丙烯土工材料单丝:纤度 4~7dtex、单丝 断裂强度≥3.5cN/dtex、拉伸强度≥75N·m—1/g·m—2、抗酸碱性断裂强 度保持率≥90%,土工系列产品的使用寿命达到工程设计要求的 30—50 年。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3 项,应用示范基地 3 家,实现土工建筑增强材料千吨级的应用示 范。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3 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材料制备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纺织结构柔性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机理,应 用环境条件下柔性材料的服役行为与失效机理,生物医用纺织材 料结构设计和可控成形研究;研究高性能纤维的特种整经、编织 与功能涂层技术,开展高强抗老化及自清洁纺织柔性复合材料研 制及在膜结构、缓冲囊体、输送带领域应用示范;研究生物医用 纺织材料精细加工与后整理技术,建立高性能人体内脏器修复材 料生产示范线;研究湿法非织造布及制品成型技术,形成产业化 — 27 — 示范。制定产品标准、生产与应用规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纺织结构柔性材料的性能及稳定性,整 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密经编增强材料基材≥32 根/英寸、经向 强度≥3500N/5cm,阻燃抑烟聚氯乙烯膜材损毁炭长度≤50mm、续 燃时间≤10s,防粘连疝气补片等实现临床应用,反渗透膜基材厚 度≤0.12mm、孔径≤25μm,芳纶纤维纸耐压强度≥10kV/mm、热收 缩率≤4.5%、相对介电常数 1.6~3.2。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 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8 项,应用示范基地 2 家,实现高性能纺织 结构柔性材料 500 万平方米的应用示范。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 水泥特种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 11.1 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工况下窑炉的气固耦合机制与运动规律, 窑炉煅烧过程的反应进程及传热、传质规律,水泥制造关键设备 监测与运行的关联规律,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模糊控制策略; 研究单机设备智能化控制神经网络架构及多因素智能分析,开发 复杂工况下煅烧、粉磨等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在线测量及 软件技术;开展粉磨、包装、余热利用系统设备智能化控制及优 化运行示范,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一体化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水泥熟料煅烧智能化系统投运率>80%,提高篦冷 — 28 — 机热回收效率 3%以上;单机设备智能化系统投运率>98%;单位 产品生产能耗降低 5%~7%,劳动生产率提高 50%以上,设备故 障停机率降低 20%,备件成本降低 20%。形成 3~6 条 2000 吨/ 天水泥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示范线,申请发明专利 20 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2 海洋工程高抗蚀水泥基材料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海洋环境下特种功能水泥矿物组成、微 结构设计及性能演化规律;研究矿物形成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 过程控制技术,研究“高抗蚀、低收缩、早强快硬”硅酸盐、硫 铝酸盐及铝酸盐等水泥基材料制备技术;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及 性能评价研究,建立相应标准规范,实现稳定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抗蚀水泥基材料的氯离子扩散系数<0.5×10—12m2 /s、28 天抗海水侵蚀系数 K28≥1.0。海洋结构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基 材料 7 天水化热≤240kJ/kg、28 天抗压强度>52.5MPa,铝酸盐水泥 基材料水陆强度比≥1.0;快速施工/修补工程用水泥基材料 4 小时强 度≥18MPa, 60天抗海水侵蚀系数K60不低于28天抗海水侵蚀系数K28, 长期稳定性优异。形成海洋工程用硅酸盐水泥 2000 吨/天、硫铝酸 盐水泥1000吨/天及铝酸盐水泥300吨/天生产示范线/工程8~10 项, 申请发明专利 30 项,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 8 项以上,满足我国海 洋工程建设迫切需要,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9 —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3 复杂环境下能源与道路工程用水泥基关键材料与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能源与道路工程用水泥矿物组成 与性能关系、水化过程控制机理;研究水泥基材料矿物组成匹配 设计及稳定制备技术,水化过程相组成变化及调控技术;开发高 耐蚀高韧性固井水泥基材料、微膨胀高抗裂低热水泥基材料、低 收缩高抗折耐重载道路水泥基材料等特种功能系列水泥基材料, 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及性能评价研究,建立相应标准规范,实现 稳定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固井水泥基材料满足 50~550℃复杂地质条件下强 度衰减率<10%,弹性模量≤7GPa;水电工程用水泥基材料 3 天水 化热≤210kJ/kg, 自生体积变形≥10×10—6; 道路工程用水泥基材料 28 天抗折强度≥8.5MPa, 28 天磨损量≤2.0kg/m2, 耐磨性能提高40%。 形 成能源与道路工程用 2000 吨/天水泥基材料生产示范线/工程 10~ 12 项,申请发明专利 30 项,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 12 项以上, 满足 复杂服役环境下能源、道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整体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2. 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 — 30 — 12.1 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建立高熔化温度、粘度大、难均化、不易澄清、 料性短的电子玻璃温度场、流动场物理模型以及窑炉结构三维仿 真数学模型,研究化学组成对工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极难 熔特种玻璃生产熔化、澄清工艺与技术,高强超薄玻璃全自动拉 边技术,退火工艺精确控制技术,多组分高强耐磨玻璃化学增强 高温熔盐体系设计与增强工艺、 离子层结构与应力分布控制技术, 研究高强度、高稳定柔性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开发高世代玻璃基 板、高强度玻璃盖板等产品,开展性能评价研究,编制专用标准 规范,实现高品质电子玻璃稳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电子玻璃基板 G8.5 (2200mm×2500mm)厚度 为 0.4~0.7mm、应变点温度>650℃、点缺陷<100μm;电子玻璃 盖板化学钢化后表面压应力>850MPa、压应力层厚度>35μm、 四点抗弯强度>600MPa、熔窑熔化能力≥100 吨/天。形成 20 吨/ 天电子基板玻璃和 100 吨/天电子盖板玻璃示范生产线,申报国内 外专利 60 项以上,编制技术标准 3 项,满足信息产业基础高端 原材料需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2.2 高品质特种光电功能玻璃及制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特种光学玻璃、玻纤熔制温度场、流动场物 — 31 — 理模型以及窑炉结构三维仿真数学模型,特种光电功能玻璃的组 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及性能调控机理;研究低品位、复杂难处 理硅石等特种玻璃原料提纯处理,石英玻璃真空合成技术,特种 光电玻璃、玻纤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实现特种光电玻璃、微创 超细内窥镜及医用激光光纤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高纯石英粉金属杂质总含量≤12ppm;合成石英玻 璃尺寸≥Φ300mm,光谱透过率 T180—3400nm≥80%;硫系玻璃: 光学均匀性<5×10—5,批次稳定性≤±1×10—3;低温封接玻璃:封 接温度≤330℃,绝缘电阻>500MΩ;玻璃光纤及制品:微纳光电 子材料微观结构均匀性<40nm,电子增益≥105,光纤微创超细内 窥镜直径 0.78mm,分辨力 1 万像素,激光光纤及系列激光刀头 透过率 T≥80%,直径 200~1000μm;低温封接玻璃、硫系长波红 外玻璃等特种功能玻璃自主保障率从 30%提高到 80%。形成 20 吨/年的高纯石英粉、10 吨/年的硫系玻璃等 5 条以上示范生产线, 申报国内外专利 30 项以上,编制技术标准 3 项以上,高纯石英 原料、高品质石英玻璃、医用激光光纤、微创超细内窥镜等产品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 4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2.3 智能玻璃与高安全功能玻璃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多组分、多界面固态全无机电致和热致变色 — 32 — 镀膜玻璃材料/膜系设计、变色机理,超低能耗多功能节能镀膜玻 璃材料体系设计及调控机理,复合防火玻璃防火材料成膜机理; 研究玻璃表面多元组分复杂化合物微结构调控技术,大面积、均 匀、稳定镀膜技术,全钢化真空玻璃快速封接技术;开展电致变 色智能玻璃、多功能镀膜玻璃、全钢化真空玻璃、高性能复合防 火玻璃等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固态全无机电致变色玻璃褪色—着色态可见光透 过 率 差 > 55% , 循 环 寿 命 > 20 年 , 镀 膜 尺 寸 ≥1500mm×1500mm;高性能复合防火异形玻璃耐火、隔热时间> 90 分钟,透过率≥78%,尺寸≥1500mm× 2500mm;低辐射全钢化 真空玻璃全表面压应力>90MPa,制品尺寸≥1000mm×2000mm; 快速封边连续节拍≤6 分钟/块,节能易清洁玻璃遮阳系数<0.3, 辐射率<0.1,接触角<3o,光谱透过率和反射率均匀性优于±1%。 形成 50000 平方米/年低辐射全钢化真空玻璃、500 吨/天节能易清 洁玻璃、20000 平方米/年高性能防火玻璃等示范生产线,申报国 内外专利 30 项以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玻璃与 高安全功能玻璃生产关键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不超过 5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 2016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 33 — 序号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 教 授 2 陈思联 钢铁研究总院 高 工 3 胡迁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研究员 4 黄政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员 5 姜尚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教授级高工 6 李华明 江苏大学 教 授 7 李秋小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研究员 8 李 鑫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9 潘东晖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教授级高工 10 潘 峰 清华大学 教 授 11 史文方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研究员 12 伍振毅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教授级高工 13 熊柏青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教授级高工 14 颜碧兰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教授级高工 15 杨永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员 16 于学军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教授级高工 17 张慧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教授级高工 18 周科朝 中南大学 教 授 19 周少雄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工 20 周光远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 — 34 —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 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 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 60 周岁(195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 。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 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 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 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 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 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 计 — 35 — 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 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 )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 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项目主要参 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 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 (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 2016 年 12 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 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 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 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 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 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 — 36 — 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 2015 年 3 月 31 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 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蒋志君 — 37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