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3版.doc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085201) 一、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 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 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本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具体 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 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 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外国语教学重点是科技外语,使其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所从事 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特色 (一)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是与机械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分为全日制和 非全日制两种类型。 (二)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在校脱产学习方式,非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不脱产的学习方式。 (三)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大学毕业生,部分来自往届生。非全日 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生源绝大部分来源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单位。 (四)设置的专业课程以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类为主,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前沿技术 与现实需求结合。 (五)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工程单位遴选的责任心强的工 程技术人员(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 (六)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突出论文的应用效果和实用 价值。 三、培养年限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 2-3 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 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5 年。 四、课程设置 机械工程领域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工程数 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信息检索、知识产权、外语、计 算机技术与法律法规等;其中本领域工程硕士应具有的专门知识包括:现代设计类知识,含 机械原理、结构、精度、形态及可靠性等方面的现代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制造工艺、设备 及制造自动化类知识,含材料、工艺方法、工艺设计、工艺装备、工艺精度设计及检测控制、 工艺过程及其装备自动化等;工艺实施及装备运行的控制类知识,含现代控制工程,机、电、 流体传动及自动化技术,工艺过程或装备的数字控制技术等;产品及装备的测试、试验及评 价类知识,含测试技术、试(实)验设计、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工艺及质量参数检测评价 和标准化技术等;制造系统及企业的管理类知识,含工业工程、制造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技术经济等。 本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政治理 论 、外语等公共课,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工程数学类课程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一般为专业选修课。必修课的学分不少于 20 学分,总课程门数不少于 11 门,总学分 不少于 30 学分。 开 课程类 课程 型 编号 学 学 课 教学 考试 时 分 学 方式 方式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备注 期 学 公 共 位 1 自然辨证法概论 18 1 1 讲授 考试 思政课部 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讲授 考试 思政课部 程 外国语学 总 3 第一外国语 60 2 1 讲授 考试 院 学 4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 18 1 2 讲授 考试 机械学院 课 分 应 5 知识产权 32 2 1 讲授 考试 科研处 6 信息检索 18 1 1 讲授 考试 图书馆 少 7 数值分析 32 2 1 讲授 考试 数计学院 于 专 8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48 3 2 讲授 考试 机械学院 32 业 9 虚拟样机技术与应用 48 3 1 讲授 考试 机械学院 学 课 不 必 修 10 机械工程控制 48 3 2 讲授 考试 机械学院 12 机械可靠性设计 32 2 2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13 有限元方法 32 2 2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14 人工智能及应用 32 1.5 2 讲授 考查 土建学院 15 高等流体力学 32 2 1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16 散(粉体)力学 32 2 2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17 现代数控技术 32 2 2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18 现代检测技术 32 2 2 讲授 考查 电气学院 19 实验方法与分析 32 2 2 讲授 考查 机械学院 20 实践环节 半年 4 3 考查 实习单位 课 集中 实习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 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 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 作。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机械工程领域特点到相关行 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可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实习实践内容,或由培养单位决定。可采取集 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为半年。实践环节结束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完 成实习实践的总体成绩评定。 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 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 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实践环节学分为 4 学分。 六、论文工作 (一)论文选题 应选取来源于机械工程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机械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着重与解决实 际工作中的问题,包括: 分 1、 制造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 机械工程领域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新工艺、新技术或新软件的研发; 3、 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制造技术; 4、 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课题; 5、 一个较为完整的机械工程技术项目或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 工程设计与实施; 7、 制造技术标准或规范制定; 8、 与制造相关工程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调研; 9、 其他与机械工程相关的课题。 确立选题后,依其所属的形式(应用研究、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实验研究)进行研究。 这四种形式分别为: 1、 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指直接来源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或具体明确的机械工程应用背景,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能解决 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 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指综合运用机械工程的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 设计工具等,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所从事的工程 设计。 3、 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指来源于机械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 各类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了各种软、硬件产 品的研发。 4、 实验研究类学位论文:针对某个试验对象或试验任务开展的专门大型或特殊试验研究, 或目前尚无标准规范的试验方法研究。 (二)开题报告 1、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应按本领域的学位标准要求选题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 求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2、进行开题报告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要通过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对选题内容进 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的文献综述。综述的内容包括:国 内外的研究现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和内容等。 3、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题目、课题来源、文献资料、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 键问题、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拟形成的创新或特色、进度安排及学分完成情 况等。当研究的课题是一个集体项目时,需要在开题报告中说明本人在其中承担的内容 和估算工作量。 4、开题报告中要列出准备中期检查的计划内容和时间安排。 (三)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本单位组织 3-5 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中期检查小组进 行论文的中期检查。检查包括:听取工程硕士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汇报、运用科学理论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后阶段工作技术问题的预测和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以及课题完成时间计 划等。中期检查小组要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中期报告写出评语,并给出具体的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包括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帮助 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允许作适当调整或内容补充,若对开题报告内容不存在颠覆性的改 变,则可继续论文研究工作,否则应重新开题。 (四)论文写作 参照学术学位论文写作要求,另有相应的内容要求及撰写要求。 1、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相应的也有不同的内容要求: (1)应用研究类学位类论文 应用研究类学位类论文一般应包括针对研究命题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对拟解决问题所 进行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数值仿真,要求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研究方法 应综合运用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 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 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能体 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2)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 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文献综述及设计方案、设计报告和设计说明三部分内 容。文献综述及设计方案包括在对国内、外同类工程设计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可以是工程图、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设计 报告包括基本的设计思路、设计分析和设计依据等。设计说明是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 各类辅助性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 (3)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 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一般包括文献综述及研发内容、研发方法和产品成果三部分内容。 文献综述及研发内容包括在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综述的基础上对所研发产品进行的功能及需 求分析,提出论文研发产品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指标;阐述研发的技术技术思路及技术原理, 给出研发的方案设计、产品详细设计、分析计算或数值仿真等;对产品的试制或量产,以及 所进行的各种性能测试等。研发方法包括产品研发的完整工作流程,所采用的科学原理、技 术规范的技术手段等。研发成果包括对所研发产品的详细描述,产品所达到的行业规范,以 及产品生产所需满足的相应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等。 (4)试验研究类学位论文 试验研究类学位论文可以以试验报告的形式体现,一般应包括在国内、外同类试验文献 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完成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分析等部分内容。试 验方案包括试验对象、试验目标、试验条件、试验规范、试验技术思路。试验设计包括试验 方案的技术实现,即试验平台的设计和测试方法的设计。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分析包括 数据处理的数理方法及不确定度分析、对试验结果作客观评价。论文要求试验方法具有先进 性,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2、撰写要求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结构应符合不同形式的要求,应条理清楚,用词 准确,表述规范。学位论文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部分。 对于论文主体部分,不同形式的学位论文有不同的组成,分别如下: (1) 应用研究类学位论文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命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命题的国内外现状应有 清晰地描述与分析,并阐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 问题进行理论或试验研究,或者进行数值分析。 应用及检验:将研究成果应用与实际或进行检验,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 局限性等工作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想 或新见解;简要阐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2) 工程设计类学位论文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 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地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报告:详细描述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 内外同类设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还可包括科学计算与分析、技术经济分析、 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结果验证等具体描述。 总结:系统地概括工程设计所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 设计中的新思想或新见解;简要描述给出的工程设计的优缺点,并对进一步发展趋势进行展 望。 附件:给出设计方案及设计说明。 (3) 产品研发类学位论文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 趋势,并阐述本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内容。 研发理论及分析: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 给出设计思路与技术原理,采取科学、合理地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并对其性 能进行数值仿真及分析。 实施与性能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开发或试制,并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对 照产品设计指标进行比较,必要时进行改进或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总结:系统地概括产品研发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其主要结论,并明确提出作者产品研 发中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对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以及进一步改善、提高产品性能的方法、 手段进行展望。 (4) 试验研究类学位论文 绪论:对所要进行的试验问题有清晰地描述,对国内、外现状进行客观的综述,重点分 析国内外解决此类实验的代表性方法,阐述所进行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述论文的主 要内容。 试验方案:在绪论综述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各种方法优缺点,提出本论文的试验方法 或方法体系,并阐述获取试验参数的科学原理和试验的技术思路。 试验设计:详细描述实验方案的技术实现,给出试验平台的是设计和测试方法的设计依 据和设计结果。 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阐述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针对试验目 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总结:系统地概括试验中所涉及的相关工作及其主要结论,重点描述试验中发现的新问 题、新现象及新规律,简要描述该项试验工作的价值,同时简要给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五)、申请答辩条件 1、按本领域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学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2、完成学位论文。 (六)、论文评阅和答辩 1、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分别经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评阅,认为其达 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后,可申请论文答辩。 2、论文评阅:论文应聘请两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一位应来自 矿企业或工程部门。论文作者的导师不能作为评阅人。 3、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 5~7 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 至少有 1/3 的专家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七)、论文质量评审参考(见附件) 七、学位授予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践环节并 通过考核,完成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 可被授予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室同意,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由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颁发。 附件:论文质量评审标准 应用研究类 一级 参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 权重 来源于工程实际 1.1 选题的背景 5 系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 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新颖性 1.2 文献综述 选题 (15) 5 总结归纳的客观性、正确性 目的明确 1.3 目的及意义 具有必要性 5 具有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全面,具有一定广度 2.1 研究内容的合理性 研究内容细致,具有一定深度 15 研究资料与数据全面、可靠 研究思路设计合理 内容 (40) 2.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15 资料与数据分析科学、准确 研究工作量饱满 2.3 工作的难易度及工作量 10 研究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3.1 研究成果的价值 成果 (30) 15 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2 研究成果的新颖性 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15 表述简洁、规范 4.1 摘要 4 能够反映应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写作 (15) 4.2 文字论述 8 文字表达清晰、图表、公式规范 4.3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的真实性、权威性、规范性 3 注: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优秀:总分≥85;良好:84≥总分≥ 70;合格:69≥总分≥60;不合格:总分≤59。 产品研发类 一级 参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 权重 来源于工程实际 1.1 选题的背景 5 系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 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新颖性 1.2 文献综述 选题 (15) 5 总结归纳的客观性、正确性 目的明确 1.3 目的及意义 具有必要性 5 具有应用前景 基本原理准确 2.1 研究内容的合理性 产品功能先进 15 分析计算正确 方案科学、可行 内容 (40) 2.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技术手段先进 15 采用了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 研究工作量饱满 2.3 工作的难易度及工作量 10 研究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研发产品经过检验或认证 3.1 研究产品的效益和价值 15 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 (30) 有新思想或新见解 3.2 研究成果的新颖性 15 有自主关键技术 表述简洁、规范 4.1 摘要 4 能够反映产品研发的核心内容 写作 (15)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4.2 文字论述 8 文字表达清晰、图表、公式规范 4.3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的真实性、权威性、规范性 3 注: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优秀:总分≥85;良好:84≥总分≥ 70;合格:69≥总分≥60;不合格:总分≤59。 工程设计类 一级 参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 权重 来源于工程实际 1.1 选题的背景 5 系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 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新颖性 选题 1.2 文献综述 5 总结归纳的客观性、正确性 (15) 目的明确 1.3 目的及意义 具有必要性 5 具有应用前景 方案合理,依据可靠 2.1 设计内容 合理采用了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 15 综合运用了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 内容 设计方法科学、合理 (40) 2.2 设计方法 15 技术手段先进、实用 设计工作量饱满 2.3 工作的难易度及工作量 10 设计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完整规范 3.1 设计成果 10 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成果 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30) 3.2 设计成果的实用性 10 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3 设计成果的新颖性 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10 表述简洁、规范 4.1 摘要 4 能够反映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 写作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15) 4.2 文字论述 8 文字表达清晰、图表、公式规范 4.3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的真实性、权威性、规范性 3 注: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优秀:总分≥85;良好:84≥总分≥ 70;合格:69≥总分≥60;不合格:总分≤59。 试验研究类 一级 参考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 权重 来源于工程实际 1.1 选题的背景 5 系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 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新颖性 选题 1.2 文献综述 5 总结归纳的客观性、正确性 (15) 目的明确 1.3 目的及意义 具有必要性 5 具有应用前景 内容全面、具有一定广度 2.1 试验内容的合理性 内容细致,具有一定深度 15 资料与数据全面、可靠 内容 过程设计合理 (40) 2.2 方法的科学性 15 资料与数据分析科学、准确 工作量饱满 2.3 工作的难易度及工作量 10 具有一定难度 成果明确、具有可信度 3.1 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10 成果具有合理性及先进性 成果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成果 (30) 3.2 试验成果的实用性 对策或建议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10 未来和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3 设计成果的新颖性 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10 表述简洁、规范 4.1 摘要 4 能够反映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写作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15) 4.2 文字论述 8 文字表达清晰、图表、公式规范 4.3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的真实性、权威性、规范性 3 注: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优秀:总分≥85;良好:84≥总分≥ 70;合格:69≥总分≥60;不合格:总分≤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