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企业和谐的实质及其文化支撑.doc
企业和谐的实质及其文化支撑 程民选 罗后清 摘要:企业和谐的实质是利益协调,即在承认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合理兼顾集结于企业 的利益当事人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企业和谐需要企业文化的强力支撑,企业必 须确立起注重所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价值观,并使其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企业 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利益协调的关键,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工作行为决定 着企业文化的类型。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引导、统领和推 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和谐 实质 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国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无疑需 要组成我们这个社会肌体的每一细胞——家庭、企业、其他组织和社区——都为实现和谐社 会目标而行动。正是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等,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微观 基础。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作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微观主体, 企业可谓建筑国民经济大厦的基本构件,成为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并且,企业又是经济利 益关系的集结点,不同经济利益的诉求在企业中交织,难免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如果利益矛 盾处理不当,产生利益冲突,则不仅会对企业经济绩效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也将成为整个经 济社会和谐乐章的不和谐音。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实现企业和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非常 重要的方面。 从历史的经验看,实现企业和谐并非易事。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就大量论述 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的事例,揭示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对雇佣劳动者的残酷 压榨,而劳资关系的恶性发展则必然导致社会动荡的结果。当然,《资本论》所分析的是 100 多年前的历史事实,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已经不复 存在。由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监管,资本无休止逐利的冲动受到了一定的遏 制,西方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紧张程度总体来看大有缓解。但即便如此,个别企业因劳资矛盾 激化而罢工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确立的经济体制目标。坚持社 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前提和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实现企业和谐提供了制 度保障。而政府的加强监管则是中国实现企业和谐的组织保障。在上述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下,尽管现实生活中我国有许多企业在内外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却仍然存 在一些企业因未能妥善处理利益矛盾而产生的事件。并且,因利益关系处理不当而发生事件 的不乏一些著名大公司。譬如, 《2009 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全年监测超标企业 名单》中,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华能集团等赫然在目。又如,今年 1-6 月富士康科技集团已 经发生令人震惊的员工自杀“十三跳”事件。而中国广播网 6 月 20 日报道:抽查发现,随 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煤企重组的深入,过去以中小个体煤矿为主的非法违法施工、存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研究” (项目批 准号 07&ZD003)子课题“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重大安全隐患的煤矿建设项目主体,已经转为国有重点煤矿为主,占到了 75%以上。如何对 国有大煤矿进行有效监察,已成为各级安全监察部门的当务之急。① 我们无意对涉及某个企业的事件就事论事,而希望透过这些事件认清我国当前仍然存 在某些企业不和谐的事实,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唤 起学界同人研究企业和谐问题的社会责任。而关于富士康科技集团事件的报道中所提到的, 据称富士康“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但富士康的员工却陷入了“人际荒漠”的事实,则 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关于企业和谐的实质及其文化支撑问题。 二、企业和谐的实质 企业作为要素所有者构成的团队与经济利益关系的集结点,无论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 如何,也不论进行何种经济活动,客观上都会涉及诸多利益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从企业内 部看,组成企业的投资人或股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都有着各自的利益,都 是集合在企业中的利益当事人,而各自利益的实现均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相关联。 从企业外部看,在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又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如提供借贷资金 的银行等贷款人、企业的供货商、购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企业所处社区的居 民户与其他组织,等等。这些企业外部的组织和个人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或者由 于企业借贷关系的存在,或者因为与企业存在商品或服务的供需关系,或者因企业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而受益或受损。总之,企业在存续期间总会涉及一系列利益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 他们各自的利益都与企业相关,并难免产生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利益矛盾 将得到缓解甚至化解;反之则可能导致利益矛盾升级甚至发生利益冲突。显而易见,企业对 内对外关系的和谐与否,毫无疑问都同企业对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息息相关。处理得当, 企业内外关系和谐;处理不好,企业和谐难以实现。 虽然企业和谐与否同企业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息息相关,但必须承认集结于企业的不 同利益之间的差别。我们主张企业和谐绝非要抹杀利益差别,如果没有利益差别存在,显然 无须提出实现企业和谐的命题。提出实现企业和谐的命题,正是要在承认各种利益差别的前 提下,思考如何达成企业和谐的目标。 实现企业和谐目标,认清企业和谐的实质是前提。正确认识企业和谐的实质,对于我们 实现企业和谐目标,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意义重大。如果理论上不能揭 示企业和谐的实质,那么企业和谐的目标必将难以真正确立,因而实现企业和谐的行动要么 会由于失去方向而陷入茫然的境地,要么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无法达成真正的企业和谐。 可见,提出实现企业和谐的命题,理论上首先需要阐明企业和谐的实质。 要认识企业和谐的实质,必须从企业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细胞的基本功能入手。企 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在社会肌体中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是创造和实现国民财富,显然不同于 家庭、非经济组织和社区等非经济的社会细胞。企业作为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经济组织,其创造和实现国民财富的前提是集结了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 而不同要素所有者作为企业的当事人均存在自己的利益诉求,都希望能够在所在企业中实现 自身的经济利益。既然不同要素所有者均抱着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愿望和目的集结于企业, 各个要素所有者也就成为企业内部的利益当事人。作为企业内部的利益当事人,他们有着各 自的利益诉求,希望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然而,在企业当年“蛋糕”既定的前提 下,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实现又是此消彼涨的关系,需要在企业分配中予以权衡和兼 顾,以达成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此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要同银行等贷 ① 该报道题目为“山西煤企重组收官 国有大矿成违法生产主体”,源于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6 时 52 分报道。 款人、供给原材料等的供货商、购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以及企业所处社区的居民 户与其他组织等发生关系,各种相关利益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同样关乎企业能否实现和谐 目标。因此,企业和谐与否同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状况息息相关。只有协调好企 业内外的利益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和谐才能够真正实现。可见,企业和谐的实 质是利益协调,即在承认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合理兼顾集结于企业的利益当事人及其利益相 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达成企业内部利益当事人和外部利益相关 者之间的合作共赢,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和谐的文化支撑 实现企业和谐,客观上要求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利益关系,使集结于企业的利益当事人 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能够得到合理兼顾。能否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利益关系,达 成利益协调,主要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水平与协调能力,也与企业成员的观念与行 为有关,因而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研究企业文化的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约翰·P.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 教授认为,文化作为表述任何特定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本质性特征,基于组织型文化的可觉 察性、对抗性特征,可以将企业文化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在较深的层次中,企业 文化代表着拥有这种文化的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在较易觉察的层面上,企业文化则体现 为企业的行为方式。由于企业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会作用于企业行为方式,因此企业文化通 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 企业的全体员工所共有,往往是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①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 营业绩存在毋庸置疑的重要影响。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通过在 1987—1991 年间对发达国家 200 多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一书中揭示了导致企业良好经营业绩的“好”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注重企业构成所 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价值观念,并使其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约翰·P.科特和詹 姆斯·L.赫斯克特强调企业构成要素的协调,特别是顾客要素、股东要素和员工要素的协调, 指出这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所说的企业构成要素的协调,其实就是讲的企业内 外的利益协调。因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关键正是在于相互之间利益的 协调。而在我们对于国内部分企业的专题调研中,接受调查者均认同利益协调是企业和谐的 根本这一观点。 实现企业内外利益的协调,需要企业确立起注重所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价值观,并使其成 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这样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总和,既然以实现企业内外 利益协调为指向,就是追求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称之为企业的和谐文化。无论不同企业的 文化具有何种特色,只要以注重所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其企业文化中就内 含有和谐文化这一核心内容,也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综观迄今国内外学界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注重所有关键要素权益的企业 文化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揭示了企业和谐文化对 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国内外的现实经验却又都昭示 我们,形成和确立企业和谐文化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尽管从我国当前的实 践来看,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客观上需要千千万万和谐家庭、和谐企业与和 谐社区等构成我国和谐社会坚实的微观基础,而无论家庭、企业还是社区的和谐都需要大力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因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说是题中之意。然而,真正 ① 参看[美]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第 4 页、第 137 页。 形成和确立企业和谐文化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是从文化视角,着眼于文化建设去引导、支持实现企业和谐。企业和 谐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形成和确立有助于实现企业和谐的一系列基本价 值观念,并使之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这样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人格平等、 相互尊重、待遇公正、利益协商、互惠共赢、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恪守信用等一系列有 助于实现利益协调、导向企业内外和谐的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念体系,重视所有关 键要素权益、实现企业构成要素的协调才成为可能,也只有确立起这样的价值观念体系,并 由其主导企业的行为方式,企业和谐的实现才真正具有了根基。如若不然,仅仅着眼于一些 表面工夫,而不是从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上着力,实现企业和谐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面工夫,指的是那些在和谐企业建设中仅仅关注形式而不重视内涵的 做法,诸如仅仅关注企业是否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是否吸收了职工参与管理,是否实现了 劳资集体谈判等,而并不深入考量以上做法是否基于实现企业和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 准则。无庸置疑,缺乏企业和谐文化的支撑,未能形成和确立有助于实现企业和谐的一系列 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行为准则,即使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吸收了职 工参与管理、实现了劳资集体谈判等,很可能流于形式,而真正的企业和谐仍将难以实现。 所以在我们看来,学习和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做法,实行员工持股、职工参与管理 和劳资集体谈判等虽然十分必要,但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需要深入认识其内涵和 把握其实质,并从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到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引领企业实现内外利益协调是时代和国情赋予我 们的任务,从而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作为自觉的行动。有了这样的坚实根基,有了企业和谐 文化的强力支撑,实行员工持股、职工参与管理和劳资集体谈判等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可 能在实现企业和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支撑下,借助这些做法而形成导向利益协调、 实现企业和谐的内生机制,使企业和谐获得切实的保障。 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高层管理者的作用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事关企业全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毫无疑问,企业的每一成员都与企 业和谐文化建设相关,都应当自觉投身到和谐文化建设中。但理论上显然又必须强调企业高 层管理者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正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决定 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正如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所指出:“在几乎所有的 改革案例中,这些领导者自己就成为他们所需要的企业文化的真实化身。他们日常的工作行 为就体现了他们想要注入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日常行为表现在他们会议中提出 的问题,他们安排时间的方式,他们所作出的决策等等。”① 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工作行为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类 型。只有在实现和谐才能保持良好经营业绩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认知水平上,企业高 层管理者形成和确立引导、支持企业实现和谐的价值观念并主导其行为方式,并在企业和谐 文化建设上身体力行,致力于协调好企业内外各种利益关系,让实现企业和谐的一系列价值 观念和行为准则深入人心,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真正成为主导企业行为方式的基 本价值观念,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才会是卓有成效的。 我们强调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基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客 观上是企业利益协调的关键。我们所论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私企就是企业主,在国企指拥 有决策权的核心人物,在股份公司中则为董事会成员尤其是董事长。这些人拥有企业决策权, ① [美]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 版,第 94 页。 在企业利益分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所确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决定企业利益关系是 否协调。在资强劳弱的现实格局下,作为强势的资方或其代表,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方, 如果片面追求资方的短期利益,则非常可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劳方的利益。而在“一股 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强势的大股东也极易忽视中小股东的权益,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 行为。这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的取向,也将导致企业无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对 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发生劳资纠纷的根源,往往就是资方 对劳方利益的侵害;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源于大股东无视中小股东的 利益。同样,当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矛盾冲突,也往往是企业无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 会责任,妨害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结果。企业高层管理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无 疑是短视的,从长期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因为通过挤压利益当事人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虽然可以增大企业的当期利润,但难免遇到利益当事人的消极或积极抵抗,也难免与利益相 关者产生矛盾冲突。一旦发生纠纷或冲突,企业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即便没有遇到积极抵 抗,员工工作热情的丧失、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离职,无疑都将使企业遭受损失。 毋庸置疑,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与企业的根本利益密切关联。因为只有实现了企业内外利 益的协调,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获得了根本的保障:企业内部利益的协调将激发企业员工的工 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和衷共济,“追求和谐容易形成团队凝聚 力和社会合力,从而产生群体整合效应。同时,追求和谐易于形成内协外争格局......从 而产生最大的工作绩效”①;而企业外部关系的协调则有利于减少各种外部摩擦,使企业获 得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的声誉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得到来自银行等贷款人、 供货商、消费者和所在社区的信任,从而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此可见,那种无视员工待遇和福利、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是目光短浅的企业,虽然 能够获取一时之利,但却损害了其长期发展的根本利益。这样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无异于坎 井之蛙。相反,眼光远大的企业高层管理者一定能够认识到建设企业和谐文化的意义和重要 性,必将致力于在企业中形成和确立包括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待遇公正、利益协商、互惠 共赢、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恪守信用等一系列有助于实现利益协调、导向企业内外和谐 的理念,始终不渝坚持用这样的价值观念主导企业的行为方式,并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这样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必将赢得企业全体员工和社会的尊重,也必将因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而名垂企业史册。 五、政府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建设和谐文化, 实现企业和谐是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我国和谐社会建 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和谐的实现将为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因 此,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引导、统领和推动企业和谐文化 建设,对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笔者认为,政府承担引导、统领和推动企业 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任,并非要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越俎代庖,而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 有的作用: 第一,政府应将和谐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内容和规范性要求,明确提出导向 企业和谐的价值观念应当成为我国企业的共同精神财富,诸如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待遇公 正、利益协商、互惠共赢、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恪守信用等理念,都应当成为企业行为 的基本准则。 ① 何曼青:《超级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跨国经营的文化支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 11 月 版,第 412 页。 第二,政府在力倡普及企业和谐的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应当确立国企为建设企业和谐文 化的先驱和典范。通过国企和谐文化建设实践,在国企率先实现内外利益的协调,使之成为 企业和谐的榜样,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中全面展开。 第三,政府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企业和谐及其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持续正面报道那些 和谐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企业,将其作为企业和谐的典型,总结其和谐文化建设的经验并予 以推广;对于那些损害利益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利益,导致利益纠纷、矛盾冲突的企业,将 其作为反面教材公之于众,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促其改弦易辙。 第四,政府应当通过依法维护劳工、中小股东等弱势方的利益,指引企业利益协调的方 向。依法维护劳工、中小股东等弱势方的利益,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 为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行使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通过切实维护弱势者的利益, 让那些损害弱势者利益的人得不偿失,客观上也将起到指引企业利益协调方向的作用。 第五,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在企业和谐文化 建设过程中,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譬如,借助政府采购这一经 济手段,明确凡是产生利益冲突的企业,其产品政府一律不予采购。又如,政府可以利用税 收手段,通过对企业适当减税等措施,明确要求将减让的资金用于提高劳动报酬,以支持企 业实现和谐目标。 六、结语 实现企业和谐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制度的内在要 求。对于企业和谐,尽管可以从不同侧面去理解,但企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利益协调,利益 协调是企业和谐的实质。企业和谐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导向企业和谐的价值观念应当成为 我国企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始终不渝坚持用这样的价值观念主导企业的行为方式是企业高层 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引导、统领和推 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对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年 6 月版 [美]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版 何曼青:《超级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跨国经营的文化支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年 11 月版 作者:程民选(1954-) ,男,四川合江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罗后清(1963-) ,男,湖南石门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 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通信地址: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74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当代经济研究》CSSCI,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