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精选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

无名指的加冕 、11 页 80.5 KB下载文档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
当前文档共1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doc

附件一: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当前我国重大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居民的健 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 注。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 科学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选择饮用水安全保障,再生水安全回用,城市大气微细粒 子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与癌症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代 表性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的实施将引导开展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 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风险因子控制和 消减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提升我国环境与健康技术研究领域的 整体水平。 本重点项目财政专项经费控制额为 2000 万元,下设四个课题, 以课题为基本单位受理申请,每个课题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 由多家共同承担。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 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课题组 长和依托单位。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本项目采取择 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 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 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标。 1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以健康风险控制为目标,选择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再 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环 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典型问题, 发展关键风险因子甄别、健康效应的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健康风险 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风险控制关键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引导 资源环境领域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的方向,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 术支持。 3.项目的课题分解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分解成如下四个课题。 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课题一: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对人类 的健康风险,构建一套适合病毒类微生物和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 的风险甄别与评估技术,研究开发能够同时实现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 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综合控制技术和设备,进而形 成饮用水消毒工艺风险综合控制的技术模式。 研究内容: 1.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遗传毒性健康风险甄别与评估技术 针对饮用水中不同类型的消毒工艺,建立 DBPs 遗传毒性效应的 2 体外测试方法;开发强遗传毒性类 DBPs 前驱体识别技术及其强化去 除与控制技术;建立一套 DBPs 遗传毒性风险因子甄别技术体系;基 于遗传毒性评价指标,研发在高效灭活前提下的强遗传毒性类 DBPs 生成阻断与控制的组合工艺。 2. 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 针对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类微生物,开发能够在水 厂推广使用的典型病原微生物分析方法;建立涵盖管网输配过程与用 户末端等关键环节的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发病 典型病毒的高效灭活与控制技术和输配过程病毒类微生物再生长控 制技术。 3. 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综合风险控制技术示范 结合我国典型区域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DBPs 形态分 布特征,并权衡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构建 基于不同源水、不同消毒工艺及其组合 DBPs 的环境行为和遗传毒性 的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2 类典型水厂或消毒工艺,开展风险控制技术 系统集成与针对典型城市水质特点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建立 2-3 套分别针对饮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 及其毒性的检测方法;病原微生物应该涵盖示范水厂水中主要感染性 细菌和病毒,检测方法能够在水厂实际应用,检测出的主要消毒副产 物种类代表 70%以上的遗传毒性,以及 2 种以上互补性的遗传毒性 检测方法。 2. 开发 2-3 项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灭活技术或组 合工艺,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指标达到美国饮用水水质基准的要求。 3. 开发 2-3 项能够有效去除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的饮用水 3 处理新技术或组合工艺,遗传毒性物质的总体风险水平低于 10-5。 4. 构建 1 套同时实现病原微生物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 物风险削减与控制的饮用水综合风险控制工艺,并在 1-2 个供水厂 或消毒工艺进行应用示范,取得用户使用意见。 5. 申请 4 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实施年限: 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 500 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 研究经费不少于 200 万元。 课题二: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中的病原微生 物和有毒物质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开发城市再生水的健康风险因子 甄别测试技术方法,建立多使用用途的再生水健康风险暴露评价方法, 开发再生水健康风险因素控制的高效组合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 通过工程示范研究推荐城市再生水安全处理模式。 研究内容: 1. 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甄别评估技术 根据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典型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迁移转化规 律,在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生物毒性测试的基础上识别再生水中的 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开发再生水中主要健康风险因子的诊断、快速分 析测试技术、相关设备和检测试剂盒。 2. 再生水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价技术 4 基于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的各种可能使 用途径,开发暴露评价技术;定量分析健康风险因子在环境和人之间 的转移过程和风险强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水回用的健康风险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 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高效控制技术 针对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存在的主要健康风 险因子,研究开发安全消毒技术、高效组合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基 于不同健康风险因子的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目标,筛选并建议经济高 效的处理工艺和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规范。 4. 再生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工程示范研究 选取 2 个以上典型的城市再生水厂,对其受体进行系统的健康风 险因子甄别、暴露水平与健康风险分析研究,确定各风险因子的控制 目标,应用筛选或开发的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高效控制技术进行实际 的再生水处理示范研究,进一步改进、完善再生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运 行方案。通过工程示范,为今后城市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积累基础数 据,为再生水厂设计运行提供样板。 考核指标: 1. 开发 2-3 种城市再生水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分析检测和生物毒 性评价方法,包括 1-2 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的活体毒性测试和 1-2 种利用离体细胞进行的体外测试,均形成方法规范(建议稿)。 2. 开发 2-3 项控制城市再生水中不同种类健康风险因子的深度 处理技术或组合工艺,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关键因子的风险水平控 制到 10-4 以下。 3. 开发 1-2 套经济、高效的城市再生水健康风险综合控制工艺, 并在 1-2 个再生水厂进行示范应用(其中至少 1 个再生水厂的源水 5 中有工业废水排入), 4. 形成建立 2 种再生水回用受体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相应的 技术文件(建议稿)。 5. 申请 4 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实施年限: 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 500 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 研究经费不少于 200 万元。 课题三: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大气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建立一套综合集成采样、在线 检测、暴露模拟的技术和设备,开发气溶胶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开发 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 方法;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和超细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表征特点, 相关人群的暴露效应特点,建立不同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 预警的识别技术,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 警技术。 研究内容: 1. 气溶胶过敏原采集和人群暴露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综合集成气溶胶中过敏原物种的采样,污染在线检测技术和设备, 以及纳米技术在内的多领域高新技术,形成气溶胶过敏原远程在线监 测系统和远程可视平台,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应对空气敏感人群的预 防、干预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6 2. 大气颗粒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检测和诊断技术 研发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检测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典型地区易 感人群和代表性普通人群的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标记物进行系统 监测,结合大气细颗粒物健康影响机制研究,建立人群典型大气颗粒 物暴露生物效应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开发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 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 3. 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 选择典型城市或区域,深入系统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颗粒物及 其所携带有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特点,相关人群的暴露和效应特点, 建立典型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结合我国 人群暴露研究的成果,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 和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 1. 形成 2-3 项空气细粒子暴露和效应标记的检测技术:能够预 警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细粒子或其所携带的典型污染物暴露量及其 所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 2. 研制 1 套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设备样机和 1 套细颗粒模拟暴露设 备样机: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装置能够采集空气中 5-6 种有害过敏原, 并进行浓度分析。设备的灵敏度达到 1 豪微克每立方米; 细颗粒模 拟暴露设备包括 PM2.5 和微生物气化及暴露模拟、附有监测设备装 置,并对气化颗粒的粒径进行同步监测。 3. 集成 1 套人群暴露远程在线监测设备;建立 1 套空气中 5-6 种 常见及高度致病病原气溶胶的即时传感器, 并实现生物监测信号的 远程传输,响应时间可达到小于 1 分钟, 灵敏度可达 10-100 个颗粒 每立方米。 7 4. 选择典型城市建立大气污染引起的人群疾病的早期生物效应 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和大气颗粒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体系, 建立 1 套基于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 规范(建议稿)。 5. 完成 4 项以上发明专利申报或软件版权登记。 课题实施年限: 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 500 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 研究经费不少于 100 万元。 课题四: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长期、低剂量暴露的遗传毒性物质和致癌风险,研发基于细 胞试验和生物分子传感器的遗传毒性测试技术和模型动物,开发基于 暴露和早期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化学分析和毒性测试相结合的毒性甄 别和诊断方法,发展多层次、特异、敏感的暴露与致癌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适合肿瘤高危区的风险甄别的技术方法和风险评估的指标 体系,引导环境遗传毒性物质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方向。 研究内容: 1. 环境介质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不同种类、结构特性和作用模式的遗传毒性物质,研发遗传 毒性测试技术和相关的生物分子传感技术;针对人群研究队列中的特 征遗传毒性物质,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建立遗传毒性短期测试的动物 模型;开发不同环境介质中痕量致癌物质的分离、富集和致癌性测试 8 的方法,构建多层次、特异、敏感的测试方法系统。 2. 遗传毒性原因物质解析和评估技术 针对肿瘤高风险区环境介质中特征遗传毒性物质鉴定的需要,开 发化学组成分-遗传毒性相关性分析,分级-遗传毒性测试等毒性鉴 定、甄别和确认的程序方法,并在课题示范区进行实际应用。 3. 基于环境暴露和体内生物标记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体内暴露量 评估技术 针对已建立人群队列选择典型案例(如肿瘤高风险区)开展横断 面生态学相关研究,通过探讨主要暴露途径中特征遗传毒性物质的浓 度、受体体内具有特征遗传毒性物质及其代谢物质的暴露水平,以及 受体暴露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一套以环境暴露、总膳食摄入 与机体负荷为基础的人群暴露量评估模型与暴露评估技术体系。 4.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环境遗传物质暴露效应的风险评估技术 建立代谢、解毒、DNA 修复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等机体反应性 参数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体系, 综合应用分子、细胞、活体(包括模 型动物和人群队列个体)三个层次化合物遗传毒性测试的筛查流程, 结合致癌暴露效应的体内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毒性原因物质解析和 评估技术,初步建立评价典型暴露人群致癌风险的评价方法体系,并 结合国务院淮河肿瘤综合防治项目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 形成 2 种以上遗传毒性物质的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细胞模 型):应包括 DNA 损伤和/或 DNA 突变和/或染色体损伤的体外测试 方法(含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和生物毒性测试的质量控制/保证技 术) ,形成方法规范(建议稿)。 2. 形成 1-2 种遗传毒性短期测试(动物模型)技术: 在已有 9 致癌动物模型基础上发展,包括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端点(End-point) 及其测试方法,形成规范文件,并经过实际应用检验证明可行性。 3. 形成 1 套复杂介质中遗传物质原因物质的解析方法:针对具体 示范端点的关键暴露途径(水或食品)中主要遗传毒性因子,能够有效 辨识该因子的物理化学特征和遗传毒性特征,通过暴露评估确定其关 键来源,形成 1 套技术方法规范(建议稿),并取得实际应用数据。 4. 形成 1 套基于遗传物质生物标记物的人群暴露模型和效应评 估技术:综合上述成果中的关键技术构建的 1 套合理可行的健康风险 评价技术框架。 5. 综合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框架和流行病调查规范方法,构建 1 套 环境污染致癌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结合国务院淮河肿瘤综合防治项 目进行示范应用。 6. 完成 4 项以上发明专利申报或软件版权登记。 课题实施年限: 2008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 500 万元。 三、注意事项 1.本重点项目下设 4 个课题,申请单位需针对单个课题提出申 请。评审过程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 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担 本项目课题。 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 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 10 和国国籍,年龄在 55 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发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 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 过去三年内没有 863 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4.对于港澳台优秀科技人员、海外优秀华人学者(包括取得外 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再满足年龄、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时, 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协议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执行期, 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 6 个月,也可作为课题组长。在 课题申请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5. 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 计划、科技支撑 计划和 973 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 (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 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 863 计划相关的人 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6.本重点项目各课题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7.申报程序和要求: 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 技部及 863 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 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