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docx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 化 2035》 2019-02-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 2 月 23 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 化 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背景;二、总体思路; 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 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 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 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 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 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 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 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 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 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 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 15 年努力,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 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1 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 础。2035 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 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 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 代化各领域各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推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健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传播机制。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 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综 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 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 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 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 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以师 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 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 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 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 统性,完善教材编写、修订、审查、选用、退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 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 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社 会教育。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 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 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 2 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 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鼓励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 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 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 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 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 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医教结合。 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 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 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 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 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 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 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 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 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 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培养比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 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 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的科研体制。 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 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加大教职工统 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完 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培养高素质 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 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教师培 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 3 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 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 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 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 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 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 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 科学化。 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 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 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优化出国留学服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并完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 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加快建 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积极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 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 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构建完备 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办学法律支持体系。健全教育法律实施和监管机 制。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 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继续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鼓励 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推动 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总体规 划,分区推进。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 本地区教育现代化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二是 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内的 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精准施 策,统筹推进。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 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四是改革先行,系统推进。充 分发挥基层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 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4 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了三个 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 程,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 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 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 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 4%。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 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 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 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 益。 三是完善落实机制。建立协同规划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教 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 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5